遗址文化发掘和旅游经济发展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址文化发掘和旅游经济发展探析

遗址文化发掘和旅游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棠溪冶铁遗址的发掘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入手,对春秋战国时代的铸剑文化进行剖析,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探析冶铁业的兴盛发展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章并对遗址发掘保护利用进行了分析,指出遗址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和遗址保护工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剑文化;探析;遗址;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6-0282-03   Analysis of the relics culture excavation and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Song Beibei   (Zhumadian City Land Resources Bureau,Zhumadian Henan 46300)   Abstract:Nowadays,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excavating TangXi iron sites and it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By analyzing the culture of swords manufacturing from 722 BC to 475 BC,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urish of iron industry and prevailing politics and economy and culture, by analyzing excavation 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sites,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we can keep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develop well.   Key words: Sword Culture Research Great-site Protection Utility   一个民族要以文化作为立国的根本,树立国家民族形象要以文化为依托。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流传的基础。   在当今日益竞争的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联系更加紧密,竞争也更激烈,民族文化遗产是彰显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主要标志,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创新,在现今社会也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黄河流域孕育出伟大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统一的古老中国至今仍保留着灿若繁星的大河文明,古文化遗址便是其中最为突出和直观的代表。   文化遗产是由先人创造并保留至今的一切文化遗存,分别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遗产和文化景观类遗产等,它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1]   文化遗产一词本是西方首先使用的词汇,因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正式公文形式使用而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是相对于“自然遗产”的遗产类别,共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这三个类型,而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棠溪源战国冶铁遗址正属于此种类型。古文化遗址是从历史学、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棠溪源战国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城西酒店乡酒店村以南500米处。西平春秋时期属楚国,战国时归韩。古遗址南临龙泉河,北接棠溪河,谭山水库从中间穿过,是春秋至汉时期重要的冶铁基地。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冶铁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558米,南北宽190米,面积11 152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遗址上残留有炼炉残壁、废渣、铁矿石,残铁剑和生活用陶盆、陶罐、陶瓮及建筑材料砖瓦等,另在遗址南(谭山水库南岸)尚存古冶炼炉一座。从现有查阅的有关史料与遗址本身采集到的标本证明,该遗址自战国延续到东西晋,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炼钢铁运动中修筑谭山水库时,对该古冶铁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人为破坏,毁坏面积大约为一千七百平方米,剩余的古遗址基本保存完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文化   据《史记?苏秦列传》《吴越春秋》《战国策》《资治通鉴》《方舆纪要》等记载以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