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墩墓地和沙井文化相关问题研究.docVIP

蛤蟆墩墓地和沙井文化相关问题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蛤蟆墩墓地和沙井文化相关问题研究

蛤蟆墩墓地和沙井文化相关问题研究   沙井文化是因首次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沙井村发现而得名,是时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务司顾问安特生于1923年考察时发现,安特生认为沙井的文化类型在甘肃远古文化中最晚者,将其列为“甘青六期”的最末者即“沙井期”。1948年裴文中先生带领的西北地质考察队又在此新发现了一些遗址和器物,首次提出了沙井文化的命名。   一、蛤蟆墩墓地的文化特征   蛤蟆墩墓葬位于山麓边缘的土岗上,共发掘墓葬20座,多作南北向,排列无规律。   (一)墓葬形制: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结构有偏洞室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两种。   1.偏洞室墓,12座,占总数的60%。墓室建造方法是,先挖一个长方形竖穴,在其西壁掏出偏洞作为墓室。偏洞口用木椽竖立封堵,为起到稳固作用在每根上斜顶一根木椽,斜顶的木椽的下端顶在东壁的二层台下。2.竖穴土坑墓,8座,占总数的40%。其中成人墓6座,儿童墓2座。成人墓一般长170―200、宽55―105、深150―250cm。   (二)随葬品:随葬品中大量的是青铜牌饰、绿松石珠、骨珠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陶器和木   制器皿比较少见,此外还有铜刀、箭簇、弓弭、皮革和毛麻纺织品等。陶器共3件,M16中出土一双耳罐(M16:3),夹砂红陶,敞口平唇,肩部双环耳,平底。另外2件都为采集所得,未记录详细出土地点,均为大单耳罐。木器主要有方形木盒2件、筒形木盒2件、箭杆2支;骨器有骨匕1件、弓弭6件、箭镞4件,主要集中在M15和M18之中,两墓墓主皆为成年男性。综合沙井文化中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其中陶器很少,铜器中主要为小型的工具、武器和装饰品,以及使用马、牛、羊等牲畜殉牲习俗,铜器中有大量的簇、动物纹带饰、联珠饰、带扣等特点,这些习俗迥异于本文化区内其他文化的丧葬习俗,具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   (三)沙井文化年代与分期   在沙井文化中,民勤沙井遗址与金昌的沙井遗址在文化面貌有较大的差异,在蛤蟆墩、西岗、柴湾岗墓地中都出土了铁刀1,未在民勤沙井遗址中发现铁器遗存,而铁器产生年代较晚,故金昌附近的沙井文化遗存年代应晚于民勤一带。李水城先生提出,民勤沙井遗存彩陶数量多且花纹规范繁缛,而金昌地区沙井文化中彩陶数量少,花纹简洁,这一特点显示出了沙井文化由盛而衰的发展演变过程2。因此在总体上,民勤沙井文化遗存早于金昌沙井文化遗存。而学界对沙井文化的分期大同小异,都是将沙井文化分成早晚两期,早期以民勤沙井村附近遗存为代表,晚期以金昌三角城和蛤蟆墩遗存为代表。水涛先生得出沙井遗址部分遗存进入到了晚期   ,而同时李水城先生也曾提到过,在甲组遗存中发现少量晚期乙组遗存的因素。   由于蛤蟆墩墓地仅出土三件陶器,在其内部难以进行在类型学上的分期研究。在蛤蟆墩墓地出土的许多沙井文化的青铜饰品,在其后流行于北方长城地带的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其中晚期广为流行的青铜带扣、S形构图的带饰等还是中国晚期北方系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可见沙井文化晚期遗存大致与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年代相对应,故沙井文化晚期的年代上限应至春秋早期,而沙井文化早晚两期文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早晚期在时间段上并无严格的不同,其早期文化年代下限也应至春秋早期。早期遗存发现数量较少,也缺少标本用以测量其绝对年代。沙井文化部分碳十四数据显示,年代大致在BC1310-BC409年之间,但前两组数据所采用的标本是在下葬前就已经使用过的木料,据报告描述其中所用的M15和M18的标本不适合用以准确测年,其早于实际年代,数据舍弃后年代定在BC900-BC409年之间,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   二、蛤蟆墩墓地葬俗分析   蛤蟆墩墓地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在此不作讨论,本部分主要通过二次葬、火葬、殉牲三方面来阐述蛤蟆墩墓地葬俗特殊现象,试以蛤蟆墩墓地为例讨论沙井文化的丧葬习俗。   二次扰乱葬:甘青地区普遍存在“二次葬”?@一特殊的埋葬习俗,即在埋葬之后,过一段时间打开墓葬将人骨拉出来扯乱再将其埋入墓中。蛤蟆墩墓地的这20座墓葬中,在报告上描述“均为单人一次葬”,可同时又说“有的上肢骨很凌乱,但下肢骨保持原位。”报告中列举了三座人骨凌乱的墓葬,在M8中,头骨破裂置于盆骨两侧,上肢骨、肋骨、椎骨等都凌乱的堆在原来头部的位置,下肢保持原位但缺失右股骨;M3中,上肢凌乱头骨倒置,下肢缺失左股骨;M1中,头骨、上肢骨、盆骨和两股骨均无存,下肢仅留小腿骨,跗骨和趾骨保持原位。这三座墓中均无随葬品,骨骼散乱,部分仅缺失一侧股骨,均为上肢凌乱,从这我们可以断定这几座墓葬为二次扰乱葬。我们发现所有人骨缺失被扰乱的墓葬大多为竖穴土坑墓,可能代表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属于不同阶级甚至是不同人群,而扰乱葬则为竖穴土坑墓人群的特有葬俗,而不是出于人们选择扰乱较为容易的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