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李煜词和佛教
试论李煜词和佛教
摘 要:本文主要试论了李煜词与佛教之间的密切联系,全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探求其形成这种联系的原因,从而认为南唐后主词作中所蕴含的强大感染力、悲苦感、空幻感以及清凉玄远的禅境,进而探析出李煜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佛教文化意蕴,揭示佛教对李煜词创作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李煜词 佛教 苦观 空观 禅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也。”这一论断,字里行间都渗透了先生对李煜其人其词的喜爱和推崇之情。无论是从李煜本人还是从他的词作,我们都可看出其具有浓厚的宗教感,佛教的思想既影响其人生,也渗透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试析李煜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佛教文化意蕴。
一、李煜词作悲苦愁恨的体验深刻地反映了佛教中的“苦观”
在佛教中,所谓苦,是指一切逼迫身心的烦恼。这些痛苦和烦恼可以从多种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概括分析,总之,整个人生的主观感受皆因无常故而从本质上、绝对意义上来说都是苦的,故有“有生皆苦”、“无常皆是苦”之说。“苦”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总体判断。
佛教的这种典型的“苦观”,在日薄西山、飘摇欲坠终至丧家亡国,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心中,似乎更容易引起共鸣。且后主一出生就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从其祖父到他自己,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十分信奉佛教。后主更是一贯迷信浮屠,他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在“开宝二年,普度诸群僧”,“开宝三年,春,命境内修佛寺。公院为开善道场,国主与后顶僧伽帽衣袈裟,诵佛经,拜跪……”甚至当宋兵兵临城下的时候,他还寄希望于小和尚能以佛法驱敌,可见李煜对佛教是何等的一往情深。再加上他性格上的特点:懦弱善良、多愁善感、天生儒雅。因而他对“苦”的感受也就更加精细入微,堪称“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病苦:后主词作中描写这种“苦”的句子很多。后主词作中仅以“病”字为题的就有《病中感怀》、《病中书事》、《病起题山舍壁》等。具体词句如:“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残句)生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痛何至极,于是他就产生了遁入空门之念:“山舍初成病乍轻……终期宗远问无生。”(《病起题山舍壁》)“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病中感怀》)“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病中书事》)李煜因身病、心病而带来的巨大痛苦而产生了厌世思想,通过“无生”、“空王”、“空门”这些佛教用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
老苦:后主正直壮年时即遭鸩杀,但他对衰老的痛苦体验也十分的强烈:“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九月十日偶书》)“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就黄。”(残句)“一旦归臣虏,沈腰潘鬓销磨。”(《破阵子》)这些词句都体现了后主对人的衰老的一种体验,从中透露出一种极浓郁而悲凉的生命意识。
爱别离苦:后主天性多愁善感,宽厚仁爱,他的文学作品多次表现了浓厚真挚的手足情谊。如有词作《送郑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却登高赋》,从中都表现了后主对兄弟分离而产生的思念哀婉之情。
死苦:仲宣乃后主次子,四岁即夭折,因此后主悲痛欲绝而有作《悼诗》云:“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冬十一月,后主周氏俎。”后主哀苦无力,杖而后起,每于朝花日夕,无不伤怀。《昭惠周后诔》其辞数千言,皆极酸楚。其对爱妻大周后的感情从其诗中也可看得一清二楚:“浮生共憔悴,壮士失婵娟。腹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书灵筵手巾》)又一年“秋九月,雨沙。圣尊后钟氏俎”。后主一连串地目睹亲人的死,几欲病倒,“前哀将后惑,无泪可沾巾”(《挽辞》)。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在后主心中得到了极致的体验。他最终也被牵机酒毒死,死前作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可能就是对死的一种体验吧!
纵观以上几苦,可能对李后主而言,最大最深的“苦”莫过于亡国之苦。南唐从其祖父建国以来,国势日渐衰微,国内政治治理不清,国外宋朝虎视眈眈。祖宗创下的基业一旦毁于己手,三千宫娥却无力回护,临行辞庙,告罪先人。李煜词中关于亡国的词篇不胜枚举:“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破阵子》)表现后主亡国丧家,痛苦无告之苦。相对于爱苦、离苦、老苦、生苦、死苦而言,李煜已从极至上体验到了佛教中“苦谛”的精髓。分析一下李煜关于亡国之痛的词作即可看出其心中的苦有多深。李后主词中直接用“苦”的字眼较少,而是通过“恨”、“泪”、“愁”、“哀”等感情色彩极强的字来表现“苦”的内涵。“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相见欢》)……这些充斥着“愁”、“恨”、“泪”的句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