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牛筋琴创用之文献辨析和初步认识
牛筋琴创用之文献辨析和初步认识
牛筋琴属于匣形打击弦鸣乐器①,因以牛筋为琴弦②而得名。它是浙江南部曲种温州鼓词的首要伴奏乐器。牛筋琴伴随鼓词而问世,鼓词借助牛筋琴则音乐音响独树一帜,说唱韵味别具一格。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将对牛筋琴创用的相关记载作出梳理和辨析,并由此形成笔者的初步认识。
温州鼓词说唱表演所用伴奏乐器经过了件数上的由少到多及其乐声形态上从单一节奏性到节奏性与旋律性并举的发展变化。温州鼓词最初的说唱表演仅用鼓来伴奏,其击鼓唱词的形式与鼓词一名正相吻合,后加入旋律性乐器牛筋琴以及拍板、梆子等其他节奏性乐器,使其伴奏形式逐渐得以完善。
鼓词这一称谓已经将其早期表演形式表露无遗,这就是击打鼓而诵唱词,据此陈汝衡先生在谈到北方南方鼓词时还曾概括说:“凡是敲着鼓儿伴唱的均可以唤作鼓词”③,这种“敲着鼓儿伴唱”也正是鼓词家族重要成员温州鼓词早期曾有的漫长经历。刊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的郭钟岳《瓯江小记》:“唱大词者讲十四娘娘之事迹也。岁九月,于广应宫内搭一台,二瞽者对坐,旁置一鼓,击之而唱。”④这一记载已经清晰地说明,当时温州鼓词伴奏乐器“一鼓”以外并无其他,由此也可推知,击鼓唱词曾是该曲种草创之后至19世纪70年代这一长期过程中所保持的基本表演形式。击鼓唱词本来是浙南地区(甚至延伸至浙中)较为普遍的民间说唱表演形式,丽水鼓词和永康鼓词的伴奏乐器,现代表演中虽然鼓以外还加用拍板或竹板或碎子⑤,然而其早期很可能也经过了长期的仅击鼓而唱的漫长时期。温州鼓词虽然早已普遍使用牛筋琴来作伴奏,然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温州永嘉一带仍有老艺人延续着仅击鼓而唱的古老说唱形式⑥,可见温州本土区域内鼓词伴奏的乐器配置并不统一,这也反映出该曲种在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同时昭示着温州鼓词与丽水鼓词、永康鼓词在表演形式上的历史联系。
但是,艺术手段的更新和表演形式的完善本来是鼓词艺人行艺中的不懈追求,百姓请艺人表演在艺术水平上也总是有选择的,当然是技艺高超的优先。那种只击鼓而伴唱的形式毕竟显得单调,在晚清浙南民间音乐相对活跃⑦的语境中,人们对击鼓而唱已经感到不满足,加之曲坛竞争日趋激烈,这就会促使艺人在说唱形式上不断改进,于是,在表演的音乐性方面寻求突破也就成为鼓词表演形式发展的必然。经过艺人不断摸索并大胆创新,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终于在鼓词说唱表演中创用了新的伴奏乐器――旋律性乐器牛筋琴,并且也慢慢加进了其他节奏性乐器。历代艺人不停地试验、改进,使该曲种音乐音响趋于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力大为增强。温州鼓词在历史演进中,其表演形式已趋于稳定,伴奏乐器种类与件数在大多数艺人中也已形成共识,其基本配置是:牛筋琴、扁鼓、拍板、梆子⑧,若需要有时会单样加入琵琶、三弦、二胡、大鼓、大锣等乐器(视曲目题材和表演喜好,以及表演人数和表演条件等而定)。
牛筋琴这一乐器创用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是温州鼓词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鼓词一事,旧时文人不屑一顾,能见史料极度匮乏,这又给研究设置了不小障碍。有鉴于此,20世纪中叶以来不多的记载就成为继续探讨的珍贵资料。然而这些资料说法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左,而且出处比较模糊,源头难以摸清。唯其如此,对记述文献作些分析,对所证事例予以判别,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正确解读文献,还原牛筋琴创用的历史事实,顺带也就创用之后的改进与其他乐器的逐渐加入予以史料展示。
建国初的文章(后称王文):“鼓词究属何源,其说不一。据一已停止演唱十余年的老鼓词艺人季松坡先生讲:‘如今流传于温州地区的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今平阳)里巷之曲(即民间小调)⑨与词曲合并而成。’……演唱时所用乐器,除扁鼓木板⑩外,尚有一牛筋琴。起初是用牛筋临时缠绕在翻转来的凳脚上,敲起来很单调;大约在清朝末年,平阳有一姓彭的老艺人,通晓丝竹,开始创造五弦琴,配以宫、商、角、徵、羽五音,才弹出较悦耳的音调来。”?这是以温州鼓词为题来探讨该曲种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所见牛筋琴诉诸文字的最早材料。文章把牛筋琴创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艺人把牛筋缠绕在倒置的凳子脚上进行摸索试用,能奏出的乐音数量有限,自然音乐性能和使用效果上还比较单调;第二阶段是正式创造出牛筋琴,这是该乐器生成时的质的飞跃,文中首次给出创用的时间(清朝末年)、地点(平阳)、人物(姓彭的老艺人)和事例,事例中包括艺人的音乐能力和素养(通晓丝竹)、琴的最初名称(五弦琴)、琴的乐音数量(宫商角徵羽五音)、音组织形态(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以及琴的音乐性能和使用效果(弹出较悦耳的音调)。这篇文章在温州鼓词研究史上具有拓荒性意义,其史学及民族音乐学价值与学术意义不言而喻。文中所述内容来源虽未明确标注,但从上下文联系以及全文的纪实性文风来看,它极有可能是出于文内所提对温州鼓词源头作出说明的“已停止演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