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京梦华录方言词语的研究_000002
东京梦华录方言词语的研究_000002
摘 要: 《东京梦华录》以“不以文饰”为其语言特点,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具有口语性与俚俗性、同时代性、丰富性等特点。该书中的方言词语,基本上是当时当地人们的口语,有些是市间俚语,是经过提炼的俗语。这些俗语中相当一部分阐释的是当时京都人对某物、某人、某种风俗、某种风物、某项杂戏的称呼,这些方言词语的运用使此书词汇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 东京梦华录 方言 自释词语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所著,此书“语言鄙俚,不以文饰”[1],多口俗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方言词,这些方言词语使此书词汇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东京梦华录》中的方言词语,大多以自释词语的形式出现,这些自释词语相当一部分阐释的是当时京都人对某物、某人、某种风俗、某种风物、某项杂戏的称呼,多为当时当地人们的口语。另有一些则散见于文中,没有特殊标志,只能从文献中使用情况和方言在今天口语中的保留去考察和理解。本文对《东京梦华录》中以自释词语形式出现的方言词语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风物、饮食类自释词语
【洗手花】
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中元节)
“洗手花”,宋代汴京一带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洗手花】〈名〉鸡冠花。古北方方言。清·张慎仪《方言别录》卷上之二引宋·袁耿《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2]《汉语大词典》亦有释:【洗手花】鸡冠花的别名。宋·袁耿《枫窗小牍》卷下:“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则儿童唱卖,以供祖先。”清·高士奇《天禄识余·鸡冠》:“鸡冠花,佛书谓之波罗奢花,又汴中谓之洗手花。”[3]《枫窗小牍》、《天禄识余·鸡冠》均点出“汴中”二字,与孟元老所记相同。它文亦见:《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七:“《增花史》曰宋时洛中谓鸡冠花为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京师中元词二首》之一:“万柄红灯裹绿纱,停停倾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钱价,不数中原洗手花。”
【院街】
向西去皆妓馆舍,都人谓之“院街”。(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院街”,《汉语大词典》不收此词。北宋东京人称妓院为院街,古方言。
【狮蛮】
前一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重阳)
“狮蛮”,古北方方言词,北宋汴京人称重阳节时制作的一种蒸糕。
二:民俗类自释词语
【杂嚼】
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夾子、猪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州桥夜市)
“杂嚼”,宋代京师中的口语,是当地方言词。此词《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均不见释。宋·周紫芝《群书杂嚼序》:“客京师者,暇则相率怀数百钱而之市,如阮宣子杖头子钱,遇物而食之,唯其意,谓之‘杂嚼’。人之嗜书如人之嗜食……有可于意,辄萃而录之,如食于市者,唯其意也,号曰《群书杂嚼》……”此文“杂嚼”一词可与《东京梦华录》一文相证,“杂嚼”一词为宋京师地区特有,为古方言。
【醉司命】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十二月)
“醉司命”,北宋汴中一带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此词:【醉司命】用酒果供灶神。古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都人于交年日(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杯酒供灶门,谓之~。”[2]此词它文亦见:宋·吴泳《鹤林集·别岁诗》:“故乡于此时,酿熟岁猪肥。骨董羹延客,屠苏酒饷兕。灶涂醉司命,门帖画钟馗。多少伤怀事,溪云带梦归。”吴泳,此诗追忆北宋时汴京故事。又清·朱彝尊《醉司命辞并序》:“醉司命者,宋汴京故事也。以涂月二十四日帖灶神于灶上,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命’。盖自南渡后废不行矣……”
【照虚耗】
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十二月)
“照虚耗”,古北方方言词,同“醉司命”一样,是北宋东京过年时的一种风俗。陈元靓《岁时广记》三十九引《岁时杂记》:“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圂,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阙名异闻总录》四:“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照虚耗”一词今已不存,但除夕夜晚上点灯这一风俗在河南开封、郑州等地农村依然保留。
【打夜胡】
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十二月)
“打夜胡”,《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打夜胡】跳鬼驱祟。古北方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