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接坝山地沙地起源及成因的研究.docVIP

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接坝山地沙地起源及成因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接坝山地沙地起源及成因的研究

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接坝山地沙地起源及成因的研究   摘要 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内土壤易溶盐含量与土壤粒径含量的测定,对研究区内沙地起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旨在探求接坝山地的沙地分布成因规律,为该区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接坝山地;沙地起源;成因;河北丰宁;小坝子乡   中图分类号 S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92-02      接坝山地是内蒙高原和燕山山地的连接地带,属于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环境脆弱带。小坝子乡地处冀北接坝山地,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区之一,也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位势。但是,长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双重压力下,植被破坏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系统局部濒临崩溃的边缘[1-3]。笔者主要针对小坝子乡的沙地起源与成因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治理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恢复建设小坝子乡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研究区地处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部,位于接坝地区,属坝缘山地。北连坝上高原,南接冀北山地丘陵区,是高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全乡土地总面积为325.4km2,介于北纬41°22′8″~41°34′6″,东经116°12′49″~116°29′30″之间。   1.2 气候   研究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属接坝冷温气候类型区,年平均降水量409.3mm,年均无霜期105d,年平均气温为2.5~3.4℃。年4级以上风日数210d左右,8级以上大风的日数最高可达65d。降水量年际变化值340~500 mm,10年一遇24h最大暴雨量79mm。   1.3 土壤   研究区以棕壤为主,褐土、潮土、黄土、沙黄土为辅;以北梁为中心到小坝子村以及河谷滩地,分布有风沙土。   1.4 植被   研究区森林植被属中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林种有油松、桦树、山杨、山杏、栎类等,灌木以锦鸡儿、欧李、酸枣、荆条等为主,草本植物多蒿属、禾本科、地椒等。河谷盆地多为人工栽培的杨、柳、榆、槐等。   1.5 社会经济条件   研究区共有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4 824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牧业,人均收入618元(2001年)。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土地是导致研究区生态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4]。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选择典型的沙地分布地形,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布设样点、样线、样方,挖取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取样深度为0~10cm、10~20cm、20cm以下每20cm取1层,共有6个土壤剖面,土样编号1~6。每种土样过2mm筛后进行机械分析,土壤颗粒组成按国际制用简易比重计法测定。室内土样试验,土壤溶液用溶液提取器抽取,深度为20cm、40cm、60cm、80cm、100cm。分别对取样土壤进行土壤粒径组成与易溶性盐含量测定。进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粒径组成的测定   根据粒径分级标准,对取样土壤粒径进行测定,划分出6个试验小区土壤的粒径组成。   沙甸子与沙沟粗砂粒含量远低于沙坨子、鹿角沟、槽碾沟、富二营,而其粗粉粒、细粉粒、粗黏粒、黏粒含量明显高于沙坨子、鹿角沟、槽碾沟、富二营采集点。   原生沙受风力作用后小粒级的含量减小,而中等大小的颗粒增加;而积生沙的成分总变化趋向于尘埃和细粒状的物质相对增加,即小粒级的含量相对增加,同时其沙粒磨圆度较原生沙好,但完全磨圆的不多,且多为较大(0.5mm)的颗粒[5,6]。   沙沟、沙坨子沙地的小粒级含量相对较多,应为积生沙地。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沙甸子与沙沟堆积的沙层深达10m多,而其他采集点沙层则明显较薄,可见沙甸子与沙沟显然不是由于异地风沙作用堆积而成。但从土壤粒径组成上可以初步确定,沙甸子与沙沟的沙地起源应属于同一类型。   沙甸子与沙沟沙地取样深度较深,达200mm,小粒级含量较多,可能是由于沙地深层并未受到风力作用导致。研究区内沙地虽然扩散速度较快,但成沙时间较短,其他采集点小粒级含量较少可能是由于风积物尚未固定。   3.2 易溶盐类测定   为进一步揭示研究区沙地起源问题,还需要对取样进行易溶盐类的测定。   原生沙中或多或少的含有不同的盐类;当原生沙被风吹扬时,沙中处于细末状态的盐类会首先遭受吹蚀作用。西林多科(1956)对原生沙和风成沙中的易溶盐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风成沙中的盐类较少,而原生沙中的盐类较多。这一研究理论可以作为划分原生沙地与积生沙地的重要依据。   对土样1~6进行易溶性盐含量的测定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