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探究

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探究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还面临着意识淡薄、人才缺乏、组织不力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困境,可以通过挖掘教育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健全工作制度和采用多种教育手段的方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引导农村居民转变观念,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方法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也日趋严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2010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全国的半壁江山[2]。当前农村环境基本上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改善的特征,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3]。由此可见,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内容里,生态文明观念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没有坚定的生态文明观念,再好的制度也无法推行,生态文明行为也无法成为自觉,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在农村,通过教育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而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   开展。   1 目前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   1.1 农村整体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观点和看法,是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环境权益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具备的生态学观念和常识,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五个方面[5]。目前,我国农村整体生态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层领导干部生态意识淡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后,生态考核逐渐被纳入干部考核标准中,但是由于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在探索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且生态考核属于“潜绩”,难以在短期内见成效,因此并未引起农村基层干部的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发展落后,农村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求当地领导干部要在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且长久以来形成的以“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考核办法在基层领导干部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群众期待与固有观念的双重作用下,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工作局面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在部分基层领导干部中还存在这样的错误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对立关系,认为如果致力于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二是农村主体力量――农村居民的生态观念落后。大多数农村居民存在很多生活陋习,比如随手乱扔垃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河边、沟渠等,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杀伤力,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污染现象更为突出。农村居民缺乏科学的耕种知识,多以传统的、经验化的方法侍弄手中的土地,为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的重要诱因。农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对于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排放逐渐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农村居民很少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更为可悲的是,即使有人意识到了危害之所在,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村居民也多会选择保持   沉默。   1.2 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条件艰苦,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青壮年劳动力更热衷于到城市打工,寻找生活的出路;走出农村的学子们在毕业以后也更愿意留在城市,很少有人再回到农村参与家乡的建设。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回到农村创业的报道逐渐增多,但社会的认可度,特别是家人的认可度并不高,认为这是人才的浪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往农村的流动。留守农村的人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整体素质不高,教育难度大,难以找到专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