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郑注“若今”例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礼郑注“若今”例的研究

周礼郑注“若今”例的研究   摘要:郑玄《周礼注》大量运用“若今”例,解说自周至汉发生了变迁的典制、名物、风俗、事类等。在“以今释古”方法论下,“若今”例有效地廓清了概念古今名实的变迁、被释语与释语间前后不一致、古今不对等的逻辑对应关系等问题,蔓成了一种具体的训诂方法――比况例释法。   关键词:《周礼》注;“若今”例;训诂方法   中图分类号:K22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9)03-0095-04      《周礼》被公认为中国文官制度设官分职的滥觞。研究中国上古社会职官体系、礼制文化不得不读《周礼》,而研读《周礼》不得不读郑玄《周礼注》。   解读《周礼》,对读郑注,发现郑注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随处可见用“若今”例去解释经书文字,具体地说就是用汉制比况举例说解《周礼》制度、风俗、事类、名物等。贾公彦每遇此则疏解说:“……故举汉法以况之……”?r:比拟,比方。赵振铎先生、吴孟复先生等谓之“以今释古”, 赵先生在其《训诂学史略》第四章第三节“以今释古”下例析了“若今”例。窃以为“若今”例不仅仅是一个训诂术语,而且是一种具体的训诂方法――比况例释法。   检索《周礼注疏》,得郑注“若今”例116条。下面就“若今”例类属、“若今”例被释语与释语之间的关系等作一些探讨性的研究。#61472;      一、郑注“若今”例类属划分      我的硕士论文曾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周礼》郑注中116条“若今”例进行了逐一疏证,结果发现:郑注“若今”例往往不是解说某个单纯的名物词,而更多的是解释一种制度、一种礼仪、一种风俗、甚至是一个抽象的事类;同样,其解释语也多是一种制度、一种礼仪、一种风俗、一个抽象的事类,采用的是联类举例的办法进行诠释的。例如:   凡邦之事,跸。郑玄注:国有事,王当出,则宫正主禁绝行者,若今时卫士填街跸也。(《周礼#8226;天官#8226;宫正》)   案:跸,跸止,古代帝王出行时,禁止行人以清道。贾公彦疏:“‘若今时卫士填街跸也者。’汉仪:大驾行幸,使卫士填塞街巷以止行人,备非常也。”皇帝出行,随从人员清道止行人以护卫,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这种礼仪制度的执行在周代是隶仆、宫正共同担当的,隶仆是完全的奴隶,而宫正是宫中小官。至于汉代“跸止”则职属“卫士”,汉代卫士是由应该支付徭役而被征募服兵役的老百姓组成的,汉之卫士只相当于周之隶仆。   因而我们不可简单地从单纯语词或概念的角度去研究它,必须首先区分其类,才好辩明“若今”例被释语与释语之间的对应关系。这里举其大端,把116个“若今”例粗略地分为两大类:   (一)一般单纯名物词类   A)职官类   这是《周礼》郑注中解说最多的一类。如:   胥――此民给徭役者,若今卫士矣。大府――为王治藏之长,若今司农矣。   B)器物类   副――步摇编――假?互――悬肉格缫席――合欢席羊车――定张车……   C)符信类   珍圭――竹使符牙璋――铜虎符傅别――券书……   D)物产类   干肉――凉州鸡翅……   (二)复杂的礼制/事类类   A)礼仪制度类   (宫正)凡邦之事跸――卫士填街跸展牲――夕牲前王而辟――执金吾、下至令尉奉引……   B)司法制度类   (建路鼓)达穷者――上变事击鼓以邦成弊之――决事比议亲之辟――宗室有罪先请是也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市买为券书以别之讼则按券以正之期内之治听期外不听――徒论决满三月不得乞鞫……   C)赋税制度类   币余之赋――商人倍?g其食者四之一――度支节用余为司农谷服公事者――吏有复除 以年之上下出敛法――十伤二三实除减半秋献功――计文书断于九月其旧法……   D)历法体制类   太史正岁年以序事――作历日矣夜时――甲乙至戌(当为戊)……   E)其它事类(略)      二、“若今”例被释语与释语之间关系例析      类属既分,关系可明。通过上述两大类的划分之后,我们对“若今”例被释语与释语之间的关系分析就比较清晰可行了。其一,对于一般单纯名物词,我们可以从其名实关系等方面去分析。其二,对于复杂的制度、事类训诂我们可以把被释语、释语分别看作两个命题,然后从两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考察其对应关系。   (一)一般名物词的古今变迁关系例析   一般语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名实关系、上下位关系甚至语用修辞等方面。   1.异名同实。   互,若今屠家悬肉格。(《周礼#8226;地官#8226;牛人》)   互,本指龟鳖等甲壳类动物。《周礼#8226;地官#8226;掌唇》:“掌敛互物、蜃物。”郑玄注:“互物,蚌蛤之属。”引申指放物的格架(案:或为平放的网状盛物器,其状如龟甲;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