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提升数学的思维品质.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用比较,提升数学的思维品质

巧用比较,提升数学的思维品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它既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消化旧知,又能在比较的过程中消除新旧知识的障碍,突破新旧知识的难点,更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新知。下面,笔者就以自己执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抓住学生发言对比――体现数学语言精确性   教学伊始,我先出了四道计算题。   [380×22 170×60 500×43 40×205][3 8 0][2 2][×] [1 7 0][6 0][×] [4 3][5 0 0][×] [2 0 5][4 0][×]   学生计算之后汇报结果,正确率很高。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照理应该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但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如果仅仅满足于计算结果正确与否,那这组题的设计意图还不能得以充分体现。于是在学生计算之后,我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3题在列竖式的时候要将43写在上面,500写在下面,第4题与此相同。   师:看来列竖式之前我们还要仔细观察数字的特征,不能提笔就写。   生:乘数末尾的0的个数与积末尾的0的个数是有关系的。   师:什么关系?   生1: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一共有几个0。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应该是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可能有几个0。比如说第4题,乘数的末尾只有一个0,而积的末尾却有两个0。   生3:我觉得可以将“可能”这个词换成“至少”,这句话就变成“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出示刚才学生回答的三句话作为判断。   师:请你们参照这四道题目,观察并仔细辨别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怎么说比较精确呢?   学生通过辨别讨论,得出结论:“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这句话的叙述更为精确,因为乘数末尾的0的个数只能确定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由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见证。在层层比较与深入辨析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与深入,实现了知识理解由表及里地不断内化。学生在理解数学语言的精确性的同时,也能深刻意识到,真理就是在不断地探寻与斟酌、比较与辨析中形成的。   二、动态呈现对比题组――激发应用规律自觉性   学生初步感知到精确“比较”带来的成就感,我紧接着做了书本上的一组口算题。   [6.算一算,比一比。   11×60 20×32 13×20   11×600 200×32 13×300   110×60 20×320 130×30]   【案例A】这组以口算为主的计算,大多教师教学时都是这么处理的:让学生独立口算,校对计算结果之后,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处理方式,我仔细算了一下,时间花费比较多,更重要的是在“比一比”这个环节,学生得出的都是一些浅层的比较结果,总给人一种为了“比”而“比”的感觉,没有挖掘出题组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数学本质。   【案例B】在深入思考之后,我决定这么处理:我先挑出三组中的前两组,进行口算。   学生很快就将答案算出来了。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稍微动动脑筋就能想到:每组题目都只算了一道算式,比如说第一组题目,我们都只算了11×6,最后的乘积只要看清楚两个乘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紧接着再追问:你能根据前两组的答案直接写出第三组的答案吗?   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照理说,这道题到这儿已经是将“比较”出的规律用之于实践了,但是我没有就此打住。光有思维的顺延我感觉还不够,紧接着,我又出了一道乘法算式32×2=64,问:如果要让积变成640,你知道前面的算式是什么吗?   生1:320×2。   生2:也可以是32×20。   师:如果积是6400呢?   生1:320×20。生2:32×200。生3:3200×2。   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那你有没有发现这里面隐藏着的规律呢?   生:积里面一共多了几个0,只要在乘数里加上几个0就可以了。这个0到底加在哪个乘数的后面,没有任何关系。   到这里,这组题目完成了计算―比较―发现规律―顺运用规律―逆运用规律的完美统一。我跳出了以计算为重点的圈子,让学生在计算后比较,发现题目隐藏的一些规律,从规律的总结中再反过来运用。学生在比较、总结、逆运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乘数末尾的0和积的末尾的0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攻破了教学难点。   三、深入规律内涵比较――增强思维水平深刻性   依然是上面一组题目中的最后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