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辞集注直音的研究
楚辞集注直音的研究
摘 要: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继王逸的《楚辞章句》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之后的又一部对《楚辞》的注解之书。《楚辞集注》在汲取旧注成果的同时,克服了旧注中存在的汉儒说经习气,既对字句名物作简明扼要的诠释,也按朱熹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做了一些阐发。本文旨就《楚辞集注》中的直音现象作了分类阐释,发现这些直音并非像传统所言只是单纯的注音方式,它们的特点、作用各异。
关键词:朱熹 楚辞集注 直音
《楚辞集注》,宋朱熹著,共八卷,是在汲取了王逸、洪兴祖旧注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做的注释,是研究这一时期语音变迁、考见经典古义、研究古代文字及词义转变的重要资料。本文旨在研究它的注音方式,同时对当时的语音情况进行了分析概括。
《楚辞集注》的注音方式有反切和直音两种。笔者在通读了《集注》的基础上,对它的直音现象作了穷尽式的统计,发现共存在“某音某”(去其重复)231处,以下将做分类阐释。
一、单纯注音
这类直音的注释字和被释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种单纯的注音关系。例如:
《离骚经第一》:“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汨音觅”。《广韵》:“觅,莫狄切,入锡明,锡部。[1]汨,莫狄切,入锡明,锡部。[2]”二者读音完全相同,但《说文解字?水部》:“汨,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沉之水。”[3]觅,《说文》未收,《玉篇?见部》云:“觅,索也。”[4]《广韵?锡部》云:“觅,求也。”[5]由此观之,音“觅”仅表读音并不具备表意功能。
当被释字为生僻字时,《集注》往往用一个简单常见的注释字为其注音,二者意义上是没有联系的,只是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
《楚辞天问第三》:“戴山?\”,音敖。《楚辞九歌第二》:“乘白?x兮逐文鱼”,?x音元。、?x二字均表“大龟”之义,字形复杂生僻,朱熹恐读者不知其音,故找两个浅显易懂的字来为它们注音。
二、限定多音字
这类直音即被释字是一个多音字,注释字表示它在此处的读音,进而规定被释字的意义。例如:
《离骚天问第三》:“角宿未旦”,宿音秀。《广韵》:宿存二音:“总逐切,入屋心,沃部”[6]“息救切,去宥心,沃部”[7]。秀,“息救切”[8]。用“秀”来为“宿”注音,表明在此处这个“宿”表现的是“星宿”的含义,即《释名?释天》所云:“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9]。
《离骚天问第三》:“易之以百两,卒无禄?”两音亮。两在《广韵》中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力让切”[10];另一个是“良奖切”[11]。亮只有一个读音,即“力让切”[12]。音亮规定了两字在此处只能表示“乘”的含义,即车数。
三、古音注读
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时候为一个字标音采取古音注读的方式,这种情况往往是当读音发生改变时,著者为了明了其读音演变的规律所作的一种注音方式。《集注》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
《离骚经第一》:“荃不揆余之中情兮”,“荃,七全反,一作荪,音同。荃,与荪同,陶隐居云;‘东间西侧,有名溪荪者,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而叶无脊。’盖亦香草,故时人以为彼此相谓之通称”。“荃”与“荪”在《广韵》中的读音是完全不同的。“荃:此缘切,元部[13];荪:思浑切,谆部。”[14]朱熹所注“荃”音和现代读音相同,已与《广韵》不同,那二者为何又作同音处理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朱熹采用了古音注读的方式。从现代语音看,《切韵》《广韵》到现代语音之间存在着一些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精组、见组字分化出新的舌面音[#680;][#680;‘][#597;],这就是说,原来读为精、见二组的字在遇到齐齿呼和撮口呼的时候就要变读舌面音[#680;][#680;‘][#597;],“荃”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产生了现在的读音,即朱熹所注的音读。之所以“荪”没有改变,只能是因为它比“荃”稍微晚了一些时间,是后起字,并没有发生音变的原因。不仅音同,在文献中也有许多的例证可以证明它们的意义也是相通的。《楚辞?九歌?少司命》:“荪何以兮愁苦?”蒋骥注:“荪,荃同”[15]。《楚辞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洪兴祖补注:“荃,与荪同”[16]。这表明“荃”与“荪”是可以互换的,都表示“香草”的意义,它们是古音相同的两个字。
四、标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按照字义之间的关系,古今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字义完全相同,一类字义部分相同。字义完全相同的实际上是异体字的一种,不过它们是古今字形不同,两字使用的年代有明显的时代差别,字义部分相同的,今字的产生是汉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17]
《楚辞集注》中很大一部分直音字属于以上情况。
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