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整理版.ppt

  1. 1、本文档共1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整理版.ppt

“草根式”研究大力倡导小型课题研究。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袋想,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教育自己,这是“草根”的优势,草的根源所在。教学与教研相结合,用教育科研来强化教学的意识。老师们先从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入手,不断生成小话题、小课题、小论题,自觉地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查阅有关的书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针对问题将初步解决方法、解决设想写出来,并由教研组同志对产生的问题进行集体分析,从中理出可供研究的小课题。 5.课题研究示例 回顾 为什么: 教学研究的意义 是什么:教学研究的方法 做什么:最常态的研究法 把研究作为生存的方式,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 * 问题:主题哪里来? 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 ——选取研究的主题和授课内容 3.如何做课例研究 例1:漏“÷2”仅仅是粗心所致吗? ——如何让学生获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概念性理解 在一次非正规数学教研活动中,几位老师不约而同的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学习中很多学生漏除2的现象产生了共鸣。这漏除2仅仅是记忆缺失问题还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获得“探究性理解”呢?经过进一步的交流,对于学生漏除2的原因我们基本达成以下认识: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遗忘的学生比例可能会相对逐步增加,但经过教师提醒或者复习后,有部分学生可以重新获得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有一部分学生的理解却始终无法激活。记忆缺失的主要原因应该归咎于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的理解不够深刻,即机械记忆造成的。 但上述分析仅仅是我们教研组老师基于经验的分析,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我们觉得有必要把经验分析建立在调查的事实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在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中做了一次关于三角形面积内容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35份,回收435份,有效卷435份,其中五年级220份,六年级215份。 源于引起教研组老师普遍关注的现象 在学过公式的五六年级435名学生的调查(62名错误,78名无法解释) 漏掉“÷2”不仅仅是遗忘,那么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获得概念性理解? 问题:主题哪里来? 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问题:谁该对本次课例研究负责? 参与老师分担怎样的角色? 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 ——制定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 问题:如何使用观察技术记录课堂信息?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 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论教”? 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 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每轮课后抽取好、中、差学生各三名进行访谈: 你能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你能举出图形解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意思吗? 你还有别的图形可以解释公式吗? 问题:每一轮授课后的讨论如何展开? 每一轮授课改进在哪里? 有什么相关研究可以利用? 最后达到了什么共同认识? 共识导向深入(有基点) ——梳理教研活动中的讨论 第一阶段:侧重于“÷2”的理解 小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必须借助表象操作——建立直观模型 ÷2的理解有两类模型: 补出一个△——较易理解 同一个△等积变形——较难理解 第二阶段:侧重于分类处理 获得概念性理解的两种方式:建构性理解与解释性理解 在得出公式阶段——建构性理解(用容易理解模型) 得出公式后——解释性理解(用较难理解的模型) 结论:“如何让学生获得概念性理解” 很多看似 “粗心”的错误,是没有获得概念性理解所致 概念性理解在教学上可以分阶段而获得,与教师的分阶段呈现方式或处理策略相关 在概念性理解的教学中,要把握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哪些是容易误解的 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在知识的前后连贯中容易获得 用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前后连贯的概念性理解 什么是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 沈老师课的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沈老师的课。 第一次授课:“谁再来说一遍” 师

文档评论(0)

2837587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