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甘泉格物思想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湛甘泉格物思想的研究

湛甘泉格物思想的研究   摘摘要:湛甘泉是明代与王阳明齐名的重要思想家。其与阳明在学问上的砥砺历来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正欲从湛、王格物之争中了解甘泉的格物思想,及其有别于阳明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甘泉 阳明 论争 格物      一      明儒湛若水(公元1466-1560年)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广东增城人。因家居增城甘泉都,学者称之为甘泉先生。甘泉一生勤勉,学术,育人,政事均有成就,著述宏富,以中国传统的品人标准开看,甘泉家业兴旺,官拜三部尚书,95岁而终,一生平稳、门生众多可谓得“福、禄、寿”三全。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黄宗羲于《明儒学案》中论及湛、王两先生说:   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   先生(案即甘泉)与阳明分主教事。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学者遂以王、湛之学,各立门户。   两人自有一基本差异,历来治明学者,皆可注意与此,此文不是全面的比较湛、王两家学问异同,这方面的研究已成果颇多。这里我只想就湛、王关于格物之辩的直接交手处,看看甘泉格物思想有无独立之意义,如果有又具体是怎样的。      二      众所周知,明代思想的特点是心学的大盛。然而,在这之前,是朱子学的一统天下,后来的心学大师,如白沙,阳明都有问学于朱学学者的经历。甘泉和王阳明都有相同的朱子学的问题背景。   那么要关照甘泉的格物说,当然有很多角度和方法,最直接的是比较其与阳明的“格物”思想,本文即从此两人的直接交手入,以见甘泉的见识。   甘泉与阳明的格物之辩,实见于甘泉《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一长信当中,其文云:   两承手教,格物之论足仞至爱。然仆终有疑者,盖兄(案即阳明)之格物之说有不敢信者四:自古圣贤之学皆以天理为头脑,以知行为工夫。兄之训格为正,训物为念头之发,则下文诚意之意即念头之发也。正心之正即格也,于文义不亦重复矣乎?其不可一也。   又于上文知止能得为无承于古本,下节以修身说格致为无取,其不可二也。   兄之格物训正念头也,则念头之正否亦未可据,如释老之虚无,则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诸相无根尘,亦自以为正矣。杨墨之时皆以为圣矣,岂自以不正而安之!以其无学问之功而不知其所谓正者乃邪而不自知也。其所自谓圣,乃流于禽兽也。夷惠伊尹,孟子亦以为圣矣,而流于隘与不恭,而异于孔子者,以其无讲学之功,无终始条理之实,无智巧之妙也,则吾兄之训徒正念头,其不可者三也。   论学之最始者,则《说命》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周书》则曰“学古入官”,舜命禹则曰“惟精惟一”,颜子述孔子之教则曰“博文约礼”,孔子告哀公则曰“学问思辨笃行”,其归于知行并进,同条共贯者也。若如兄之徒说正念头,则孔子止曰“德之不修”可矣,而又曰“学之不讲”何耶?止曰“默而识之”可矣,而又曰“学而不厌”何耶?又曰“信而好古敏求”者何耶?子思止曰“尊德性”可矣,而又曰“道问学”者何耶?所讲所学所好所求者何耶?其不可者四也。   泉对阳明格物之说有不敢信者四。第一点以阳明“正念头”之训与“正心”之“正”及“诚意”之“意”文意重复。第二点认如此解释即与《大学》上下文?I格难通。其实,《大学》本文之意即众说不一,阳明固未必和大学之意,但以阳明之自成系统言,却可自圆其说。参看阳明《大学问》可知。甘泉以为阳明未合大学原意,这不是大学的问题,恐是甘泉自有一套解释的理路,而与阳明有隔。下面两点,甘泉则重在点出“无学问之功”则徒“正念头”实无可据,又认为此与圣人道德、学问并举之说不尽合。其实,在不同的义理间架下,阳明同不同意自当别论,而甘泉所谓“学问之功”的得力处又在哪里呢?   试看下面的信文:   若仆之鄙说,似有可采者五:训格物为至其理,始虽自得,然稽之程子之书,为先得同然,一也。考之章首止至善,即此也。上文知止能得,为知行并进,至理工夫,二也。考之古本,下文以修身申格致,为于学者极有力,三也。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程子训曰:“致知在所养,养知在寡欲。”以涵养寡欲训格物,正合古本以修身申格物之旨为无疑,四也。以格物兼知行,其于自古圣训学问思辨笃行也,精一也,博约也,学古好古信古也,修德讲学也,知言养气也,千圣千贤之教为不谬,五也。   其中第一点为引程子之说以自重。第二、三点乃对应前文之第二点,谓己说可以贯通上下。第五点则对应前文之第四点,讲自己的说法与圣心不乖谬。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点“以涵养寡欲训格物”“以修身申格物”及“以格物兼知行”,这里甘泉似乎有点打不通了,即什么层面上把涵养寡欲,修身,知行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