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官团拜活动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京官团拜活动的研究

清代京官团拜活动的研究   摘要:清代京官的团拜乃是一项庆贺新春的团体活动,初衷在于敦睦情谊。就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可以分为同年团拜、同乡团拜和同僚团拜。维系情感需求的同时,团拜也是官僚编织人脉的社交手段。团拜礼俗承袭古风,保持祭祀行礼、宴饮唱和等内容,观剧娱乐更是不可或缺,使得团拜活动热闹纷呈。团拜是京官社交生活的一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官僚士人以礼为先、尊卑有别的社交文化。   关键词:清代;京官;团拜活动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6―0015―05      清末光绪年间,吴友如主绘的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以生动的图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其中有一幅《新年团拜》,描绘官员新年团拜情形,画旁有文日:“团拜始于京官,凡在同乡,由会馆中执事备帖分请,约期行礼,嗣是而行之外官矣,嗣是而大家望族房分过多者,亦相将学步。事简而礼赅,诚良法也。”画中团拜的众官员身着蟒袍补褂,分列两侧,拱手相拜。如其文中所言,团拜是京官的礼俗活动,本应事简礼赅,但实际上京官团拜是否如此呢?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即拟阐述清代京官团拜的类型和礼俗。      团拜的类型      团拜一词始见于宋代,《朱子语类?杂议》记载:“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可见“团拜”最初的含义是指行礼的方式,相聚而拜,参拜人员围成圆圈,相互面向,行拜礼,亦可称为“团拜礼”。明清以来,团拜更注重相聚言欢的社交功能,逐渐发展为京官新春贺岁的团体聚会。   清代京官团拜发展至鼎盛,正如郭则淫所言:“承平时,京曹同乡贯或同举进士举人者,每岁首,必衣冠会饮谓之团拜。其燕聚恒于各会馆,笙歌选日,车马如云。夜深恒有灯剧,将晓乃散,极觞春之盛焉。”庆贺新年,相互联谊,团拜已然成为京官的交际盛事,届时众人行礼宴饮娱乐,兴盛于京师,流行于地方。   就参与者之间关系而言,清代京官团拜可分三种类型,即同年团拜、同乡团拜和同僚团拜。   1 同年团拜   科举时代,京官多为儒林中人,讲究师门和出身。“新进士释褐后,会饮张乐,兼宴师门,日‘团拜’。”此为同年团拜之始,亦为仕途之始。同年之谊在于相似的求学、入仕经历,使他们在官场中更能惺惺相惜。科举考试是官员缔结年谊的缘起,这种年谊伴随整个宦海生涯。正如曾国荃为咸丰“壬子同年录”作序所写:“士之同科并举者……及其得志而群聚于京师也,联以团拜之欢或藉宴集而切磋……晨夕过问,书翰往来,惟此谊为最亲,誓终始而不相渝,何其盛也。”   出于对年谊的重视,所以每年在都中举行同年团拜。团拜人员较为固定,一般都是此科座师和在京同年。座师是科考时的主考官,邀请参拜以示提携之恩没齿难忘。同年以京官为主,偶尔会有进京的外官。例如,嘉庆时侍讲学士吴鼐与先后任直隶总督的颜检、温承惠均为乾隆丁酉科(1777年)同年,他在文集中记载二公“每年例入都贺元旦,则同年以正月二日团拜”。因此,随着京官外放和外官入京的情况发生,每次团拜人数略有变化,约数十位。   同年团拜中,科分深者,其子孙亦可参与。如李赓芸为乾隆庚戌年(1790年)进士,嘉庆十七年(1812年)正月初八庚戌同年相聚都下团拜,参与者中有戊辰科(1808年)状元吴信中、辛未科(1811年)状元蒋立镛、己酉科(1789年)解元陈希曾,三人分别为庚戌同年吴云和蒋祥墀之子,陈希祖之弟。这种子侄兄弟参加父兄同年团拜的例子在清代很多,有的甚至延续到孙辈,但必须是仕途登第者才有资格。同年团拜成为科举时代常见的联谊方式,也是官场拉拢关系的重要手段。      2 同乡团拜   同乡团拜源于同乡会。古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以地缘关系为基点,小到乡村,大至联省。京师为文薮之地,才俊汇聚,籍贯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和条件。新春“会馆之有团拜,仿古乡饮以联梓谊也”,正是这种乡谊促成了同乡团拜的盛事。   同乡团拜规模不等,有全省的,也有府县的,大者数百人,小者数十人,参加者既有京官也有外官,还有来京士子。如孙宝碹为浙江钱塘人,在京任职期间多次参加省府团拜,其《忘山庐日记》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十九日,“薄午,至杭州馆,杭人于是日团拜,冠裳跄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二十八,“是日浙省同乡在越中先贤祠团拜,演剧设宴,余亦往观剧,到者约五六百人,皆浙人,多不相识者,复有外官数人,即紫泉子涵等,皆居客位”。可见与府县团拜相比,阖省团拜更是衣冠踵集,人气高涨,规模庞大。人数如此之多,也只有像越中先贤祠、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等大型场所才能承办。   对官僚们而言,传统的同乡、乡土观念在其政治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使得新春团拜带有一定功利色彩和政治意味,藉同乡贺岁之名,不相识者可以搭上关系,相熟者更为亲密,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