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台湾“敬惜字纸”习俗的探讨
清代台湾“敬惜字纸”习俗的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清代台湾“敬惜字纸”习俗的一些相关内客,认为这一习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植根于中华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将海蛱两岸共有的这一习俗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赋于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清代;台湾;敬惜字纸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9)05-0143-09
清代,台湾“敬惜字纸”习俗长期存在,参与人数多,影响深远,独具特色,具有普遍的社会基础,展示了不分贫富士庶的全民一致的重要的文化生活内涵,是高度敬重文化的体现。影响所及,即便是目不识丁者也不敢任意糟蹋字纸。一些有远见的士绅则以开展和推动这一习俗活动,来提升当地的文化水准,形成自身的号召力。
一
在台湾,普遍存在的惜字建筑,被视为当地的人文象征,起着文化坐标的作用,是清代“敬惜字纸”习俗得以展开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台湾最早的“敬惜字纸”活动出现于被称为全台首善之区的台南。雍正四年,拔贡施世榜在当地南门外建了一座敬圣楼,用于祭祀文昌帝君,并雇人捡拾字纸加以收贮,这就是乾隆《重修福建台湾府志》所记载的:“尝建敬圣楼于南门外。以拾字纸”。自施世榜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在台湾各地陆续设置了敬圣亭。敬圣亭又称惜字亭、敬字亭、字纸亭、圣迹亭、敬文亭等,名称虽不同,但性质相似,大致可将之统称为“惜字建筑”,设置的目的在于收集废弃的字纸加以焚化。有台湾学者指出,“台胞由于悠久之儒教所感化,其影响见于习俗者不少,敬惜字纸是其一例。敬惜字纸之精神,系以文字为圣教遗迹,不忍遗弃,或恐其遭污秽,故虽村夫老媪,一见路上遗有字纸,无不拾起,集送惜字亭焚化之,此风在日据以前尤盛。凡衙门、书院所在。街村要冲、必设置炉亭,名‘敬圣亭’,或‘敬字亭’,以供焚化字纸之用。”①确实,这类建筑分布范围很广,举凡城街、书院、庙宇、庄头、民宅,甚至兵营都有,屏东枋寮石头营的圣迹亭便设在兵营中。
惜字建筑数量较多,风格各异,构成了清代台湾城乡一道独特的风景,被认为是当地文教兴盛的一个标志,其建筑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点。据《云林县采访册》记载,社寮地区共有五处圣迹亭,分别在林屺埔福德庙前、天后官庙壁、沙东宫右侧、新寮土地公庙附近、开漳圣王庙左侧。上述五处都设在当地庙宇周边,表明圣迹亭与民间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某种的契合。据道光年间刊行的《金门志》记载,在金门后浦这块不大的区域内分布着五、六座敬字亭。台南的圣迹亭多达15座,其中由士绅建造的8座,民众建造的7座。在士绅建造的8座圣迹亭中,韦启忆一人便建了7座。
在台湾,现尚保存完好的惜字建筑有竹山镇敬圣亭、鹿谷乡圣迹亭、树林镇圣迹亭、泰山乡敬文亭、龙潭乡圣迹亭、员林镇敬圣亭等,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建筑样式不同,建筑材料各异,但从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却是一致的,这可从这类建筑中的对联、碑记等文字中得到验证。竹山镇敬圣亭位于南投。建于咸丰年间,以台湾所产的砂岩雕凿组合而成,亭两旁的对联为“有能付丙者,便是识丁人”。鹿谷乡圣迹亭位于南投,亦为砂岩组成,亭两侧对联为“浩气通霄汉,文光射斗躔”,其右边嵌有麒麟浮雕,左边嵌有捐题名衔石碑,亭后为绿野平畴。树林镇圣迹亭位于台北县,为旧式红砖砌成,额镌“圣迹”二字。泰山乡敬文亭位于台北县明志书院门外左侧,旁立“敬文亭”碑记。龙潭乡圣迹亭位于桃园县,用旧式红砖砌成,额镌“通化存神”四字,背镌八卦,有对联云:“鸟喙笔峰光射斗,龙潭墨浪锦成文”;“文章炳于霄汉,笔墨化为云烟”。亭高一丈五尺,有三层,亭的前面树一个巨大的石笔。员林镇敬圣亭位于彰化县兴贤书院前面,为砖造。外表涂以石灰,额为花岗岩。“惜字亭上的对联通常由具有文学涵养的人来撰写,内容文情浩阔,能充分表现千古传承的文风。通常是鼓励惜字行为的语句,或是对文教风气之赞扬,也有对于惜字亭上所祀之神灵如魁星称颂其圣德。②不少惜字建筑在醒目位置供奉造字始祖仓颉的神位,并镌刻纪念性文字。如苗粟云梯书院外左侧筑有敬圣亭。亭宇分成两层,其上层为一小神龛,敬奉仓颉神位。龛上横书“始制文字”,联日“启发乾坤密,传统宇宙心”;下层为一火炉,用以焚烧字纸,炉门上则书“曾作飞龙舞凤,化作紫气祥云”的对联。
台湾士绅热衷于兴建惜字建筑,有的还在亭前树碑,说明建造的原委,这类文字大都请当地名士撰写。进士施琼芳便曾为一位李姓人士建造的敬圣亭撰写碑记。其中的“化来慧火。都教气吐蚬虹。送向清流,免俾灰飞蝴蝶。从此风行琅社,星聚瀛儒”一段,形象生动,给后人以许多遐想。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惜字建筑的命名颇具人文色彩,以焚化字纸的深远意义来命名。而且巧妙地与当地民众的文化追求及风水选择等因素结合起来。通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