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哈萨克族习惯法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哈萨克族习惯法的研究

清代哈萨克族习惯法的研究   【摘要】哈萨克族习惯法是哈萨克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量史料,文章分别从社会组织、刑事、民事等方面对清代哈萨克族习惯法作了详尽介绍,并指出:作为哈萨克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习惯法在维护哈萨克族固有的生存范式及维护其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关键词】清代 哈萨克族 习惯法   哈萨克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自先秦时期起,其相关记载便不绝于各类史料。公元十五世纪中叶,白帐汗国分裂为诺尕汗国与乌兹别克汗国,1456年加尼别克汗与克烈汗率领哈萨克部众向东迁徙至楚河到塔拉斯河一带,建立哈萨克汗国,正式形成哈萨克民族。公元十八世纪中叶,清王朝出兵消灭准噶尔割据政权,重新统一新疆,也解除了准噶尔政权对哈萨克各部的威胁,清廷在平定准噶尔政权时,乾隆帝曾敕谕:“若哈萨克人等投诚前来,将伊大头目酌量赴京入觐,赏给官爵。”①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哈萨克阿布赉汗正式表示归附于清王朝:“哈萨克小汗臣阿布赉谨奏中国大皇帝御前:臣自祖额什木汗、杨吉尔汗以来,从未通中国声教。今只奉大皇帝谕旨,加恩边末部落,臣暨臣属,靡不欢忭。感慕皇仁。臣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伏唯中国大皇帝睿鉴。”②清王朝在对哈萨克族乃至新疆其他民族的治理上,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即并不直接干预其部族内部事务,继续沿用哈萨克族固有习惯法。乾隆帝曾谕令:“仍依尔旧俗,各安游牧,庶无扰累。”③哈萨克阿布赉汗不胜欢欣,奏曰:“大皇帝仁恩不改我等制度,更为感戴。”④十八世纪末起,沙俄趁清王朝国力衰弱之际,大肆侵略蚕食我国新疆大片土地,并要“人随地归”,使得哈萨克族成为分居于中俄两国的跨境民族,因此,沙俄对哈萨克各部的殖民统治对哈萨克族习惯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哈萨克族习惯法概述   哈萨克族习惯法多来自于哈萨克汗国时期的几部著名法典,其内容主要反映了哈萨克民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   在哈萨克汗国历史上共有三部著名法典。第一部《哈斯木法典》得名于法典的制定人,即哈萨克汗国的哈斯木汗。其主要内容包括:财产法:关于解决牲畜、牧场、土地诉讼的规定;刑事法:关于杀人、抢掠人口和牲畜、盗窃等刑事犯罪的规定;民事法:关于婚丧、嫁娶等礼俗和节日、庆典等方面的规定;兵役法:关于组建军队的相关规定;使臣法:关于挑选使臣的有关规定。使臣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熟悉各国情况,能言善辩,精通外交礼节等。⑤   到哈萨克汗国额什木汗统治时期,额什木汗又对《哈斯木法典》进行了修订,制定了《额什木汗法典》,其主要内容为:可汗有权制定适合于自己汗国的法律;巴图鲁应当勇敢出征并战胜敌人;比应当专设办事机构;尊敬有知识的人。⑥   17世纪末,哈萨克汗国头克汗为适应当时已变化的社会、经济情况,对以往的两部法典重新作出重大修订,将《哈斯木法典》的五项条款增加为七项,故被称为《七项法典》,其主要变化是一方面强化汗王的统治权力,另一方面也引入一些反映伊斯兰教义的条款。   此外,沙俄侵占了大量哈萨克民族的土地,为维护其殖民统治,沙俄在哈萨克族固有习惯法的基础上并根据其统治需要,制定并实施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法规》,也对哈萨克族习惯法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组织习惯法   根据哈萨克族系谱,哈萨克族整体上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在哈萨克民族的传说中,三个玉兹是在15世纪左右,由汗国的贾尼别克汗主持下划分的,其中大玉兹的祖先是别克阿尔斯;中玉兹的祖先是阿克阿尔斯;小玉兹的祖先为江阿尔斯。在清代文献中,大、中、小玉兹被称作“右部”、“左部”、“西部”。亦有分别称之为“大帐”、“中帐”、“小帐”。   在玉兹之下,又分别由五个社会组织构成:A、阿乌尔。这是哈萨克族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一般由血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几户或十几户构成,每个阿乌尔都有自己的名称,如目哈什阿乌尔、玉素英阿乌尔、建克西阿乌尔等。每个阿乌尔均有一位阿乌尔长,哈萨克语称之为“阿乌尔巴斯”,阿乌尔长是由那些经验丰富、具有较高威望且经济上较为富裕的牧民担任。其职责主要为安排本阿乌尔的生产生活事项,也负有调解内部成员间纠纷的职责;B、阿塔。它是由七辈以下的数个阿乌尔组成,阿塔的首领一般由各阿乌尔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被称为“阿克萨卡尔”;C、乌露。由十余个阿塔构成,一般一个乌露的成员都具有同一个祖先,乌露拥有本社会组织共有的游牧地和墓地,成员之间相互负有血亲复仇的义务,乌露的首领亦由成员间所公推,被称之为“乌露巴斯”;D、阿洛斯。由几个乌露组成,即部落。其首领被称为“比”,“比”一般由各乌露选举产生,一般为能言善辩、机敏多慧,熟悉哈萨克习惯法之人,其职责主要是解决哈萨克族内部各项民刑案件,协调各氏族之间关系:E、兀鲁思。由数个阿洛斯组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