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docVIP

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

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   摘要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栽技术,提高了薯苗结薯节位,结薯增多;倒插打断薯苗顶端优势,促进分枝发展,提高地上部分苕叶产量,同时减轻了病原菌的带入;起垄栽培能增加土层厚度,使土壤疏松;采用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   关键词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7-0060-03      红薯在松桃县种植历史较长,播面较大,常年播面1.07万hm2,称为三大主粮之一。长期以来农民只注重水稻、玉米作物生产,对红薯栽培管理重视不够,粗耕粗种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加之对红薯的栽培研究也较少,成为红薯产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红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红薯淀粉的用途较广,是工业和医药上的好原料,产品供不应求。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好松桃红薯产业,提高红薯产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1-6]。为进一步挖掘红薯的增产潜力,利用红薯节间结薯的规律,使每个结薯节位都处在同等水平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红薯多个节间结薯;改进栽培技术,调剂昼夜温差,为红薯块茎膨大提供有利条件;综合技术从倒栽平插、起垄栽培和秸秆覆盖综合技术进行推广,为红薯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8―2009年在松桃县高、中、低海拔红薯主产区分别安排试验点,试验点有大坪干串、长兴寨云、太平永红、长坪沙坪。供试甘薯品种为豫薯王。   1.2试验设计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综合栽培技术和常规栽培技术2个处理,以常规栽培技术为对照(CK)。2次重复,小区面积400 m2。综合栽培技术包括起垄栽培、倒插、平栽、覆盖4项技术。起垄栽培,1 m为1垄,垄高25~30 cm,垄面宽75~80 cm,每垄栽2行;倒插就是将红薯苗茎节倒插入土中的栽植方法;平栽,将薯苗按水平方式栽插在垄层内,覆土3~4个节间,使每个节间都处在同等水平的条件下,形成多个节间结薯;覆盖,红薯苗栽好后用作物秸秆或山草覆盖,厚度以不见土为宜,薯苗露外。常规栽培按当地习惯栽培进行。   1.3试验方法   成熟时分别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测产验收,认真进行田间实地考查,采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红薯经济性状   从2年各试验点数据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栽培技术单株平均分枝数5.8条,比常规栽培4.2条多1.6条;综合栽培技术产鲜茎叶40.208 t/hm2,比常规栽培33.696 t/hm2多6 512 kg/hm2,增产19.3%。综合栽培技术采取倒插平栽,结薯节位都处于同等水平,结薯节位增多,单株结薯个数平均为4.82个,比常规3.78个增加1.04个,增加27.5%;从考种结果得出,综合栽培技术大薯比例为47.82%,比常规栽培40.24%多7.58个百分点;综合栽培技术小薯比例为10.37%,比常规栽培16.23% 减少5.86个百分点,说明采用综合栽技术增加单株结薯个数,提高大、中薯比例,是形成红薯高产的主要因素。   2.2红薯产量   从2年各试验点产量验收统计(表1)综合分析得出,大坪干串试验点,在同田试验比较中,综合栽培技术的平均产量为47 313.8 kg/hm2,常规栽培为37 250.0 kg/hm2,综合栽培技术比常规栽培新增鲜薯10 063.8 kg/hm2,增产27.0%;长兴寨云试验点,采用红薯综合栽培技术平均产量为40 126.3 kg/hm2,常规栽培为30 967.5 kg/hm2,综合栽培技术比常规栽培新增鲜薯9 158.8 kg/hm2,增产29.6%;太平永红试验点,采用综合栽培技术平均产量为37 077.5 kg/hm2,常规栽培为28 732.5 kg/hm2,综合栽培技术比常规栽培新增鲜薯8 345.0 kg/hm2,增产29.0%;长坪沙坪试验点,采用综合栽培技术平均产量为34 786.3 kg/hm2,常规栽培为26 630.0 kg/hm2,综合栽培技术比常规栽培新增鲜薯8 156.3 kg/hm2,增产30.6%。从2年综合比较,红薯采用综合栽培技术平均产量为39 825.9 kg/hm2,常规栽培为30 895.0 kg/hm2,综合栽培技术比常规栽培新增鲜薯8 930.9 kg/hm2,增产28.9%。差异显著性测验得出,t值为3.76,大于测验t值的极显著性水平(t0.05=2.306,t0.01=3.355)。   2.3经济效益   对各试验点效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