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秋冬季中医养生保健课件.ppt
冷面、温齿、热足养生法 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温水漱口,牙齿长久;热水洗脚,强似吃药。 冷面:是指用冷水(水温20℃左右)洗脸。中医认为人体的6条阳经均在头面部进行交接,所以称“头为诸阳之会” 。冷水洗面,还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冷面、温齿、热足养生法 温齿:是指用温水(水温35℃左右)刷牙和漱口。口腔内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长期用凉水刷牙,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 冷面、温齿、热足养生法 热足:指每晚睡前用热水(水温在40℃左右)泡脚。 中医认为,双足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点,有诸多穴位,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重要作用。 从现代医学讲,足部为肢体的末端,又处于人体的最低位置,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 热水足浴的养生保健作用 应用热水泡脚洗脚,从中医讲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并有舒筋活络,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 从西医讲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复疲劳的目的。 足浴方法—普通热水浴法 先将脚放入37℃左右的水中,然后让浴水逐渐变热至40℃左右即可保持水温,足浴时水通常要淹过踝部,且要时常搓动。 足浴时间不要过长,一般15-30分钟为宜,否则双脚的局部血液循环长时间过快,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相对缺血,老人有可能因脑供血不足而昏厥。 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它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冬季常用足浴保健方 气虚者: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 高血压:桑叶、夏枯草各30克、钩藤、菊花各20克 肾虚血瘀者:当归、赤芍、红花、川断 各30克。 中风后遗症:决明子30克、石斛30克、夜交藤30克。 神经衰弱:茯神20克、枣仁30克、合欢花30克 胃寒气滞疼痛:制香附30克、木香20克、干姜20克 冬季皮肤干燥,容易皴裂 :桂枝、红花各20克、银花30克 冬季养生 宜科学进补 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 冬令进补的时间 一般认为冬令进补的起始时间以冬至前后为最佳。 冬令进补的时间段:立冬后——立春前。 冬令进补起源 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 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 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投资少、见效快。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进补原则 应根据个人的不同体质和情况,选择进补方案 原则一:药补不如食补 原则二:因人施补 食补方法 平补:选用性气平和,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的食物,如谷类、豆类、乳类、水果和蔬菜类。这类食品性能平和,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病人均可食用。 温补:用食性温热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黄鳝、甜食、红枣、桂圆、荔枝以及葱姜辛辣之品等。可帮助温阳,从而增强体质。 清补:用食性寒凉的食物,如梨、生藕、芹菜、百合、绿豆、黄瓜、甲鱼、螺蛳等,有清火作用。 气虚者的进补策略 气虚—指全身或某些脏腑的功能衰退所表現的证候 表现特点:面色晃白,头晕目眩,气短懒言,語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且劳累后上述諸症加重,舌淡嫩,脉虛无力或伴有脘腹坠胀,便意頻数,大便不成形,脫肛,子宮下垂, 胃下垂,腎下垂等。 补气药物: 高丽参、西洋参、党参、黃芪 山药、白朮、大枣。 补气食物: 糯米、小米、大麦、黃豆、蚕豆、 猪肉、牛肉、鸡肉、鲤魚、南瓜、 樱桃等 血虚者的进补策略 血虚—指全身或某些脏腑器官因血液供应不足失其滋养所表現的证候 表现特点: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心慌,失眠健忘,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无力。妇女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秋冬季中医养生保健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医科 张宗圣 天人相应—养生之本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提倡人要顺应自然。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与其保持和谐一致,才能保持健康。 把握四季节律进行调养 一年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界中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的物候变化。 《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四时与五脏的关系 春应肝 夏应心 秋应肺 冬应肾 长夏应脾 秋季养生 秋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