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概念的代表性描述-精品·公开课件.ppt

运筹学概念的代表性描述-精品·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一、运筹学定义 1、运筹学概念的代表性描述 英国运筹学会的定义:运筹学是一系列方法的应用。在工业、商业、政府部门及国防中,用这些方法处理大量的人员、机器、材料和资金等复杂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科学地建立系统模型,以比较各种决策、策略或控制的结果,使管理机构科学地确定它的政策与行动。 莫斯和金博尔的定义:运筹学是为决策机构在对其控制下的业务活动进行决策时,提供以数量化为基础的科学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民政和国防等部门在内外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实际系统有效运行的技术科学,它可以用来预测发展趋势,制定行动规划或优选可行方案。 二、运筹学的发展 1、创建时期: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 1948年英国成立“运筹学俱乐部” 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把运筹学作为一门课程介绍 1950年第一本运筹学杂志《运筹学季刊》于英国创刊 1952年美国成立第一个运筹学学会 2、成长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到50年代末 50年代末美国大多数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应用运筹学 1956-1959年法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成立运筹学会 1957年在牛津大学召开第一次国际运筹学会议 1959年成立国际运筹学会 3、运筹学迅速发展和普及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三、运筹学研究的特点: 1、系统的整体优化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力图以整个系统最佳的方式来解决该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利害冲突。 2、实践性 运筹学既对各种经营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又涉及到组织的实际管理问题,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终应能向决策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并应收到实效。 四、运筹学研究的步骤 1、提出和分析问题 2、建立模型 3、对问题求解 4、对模型和由导出的解进行检验 5、建立起对解的有效控制 6、方案的实施 第二章 线性规划 第一节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第二节 线性规划的原理 第三节 单纯形法 第四节 对偶问题 第五节 灵敏度分析 第六节 运输问题 第一节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 三 线性规划问题的解的概念 四 图解法 五 线性规划的性质 第一节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线性规划在理论上比较成熟,在实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特别是在电子计算机能处理成千上万个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之后,线性规划的适用领域更为广泛了。从解决技术问题的最优化设计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军事、经济计划和管理决策等领域都可以发挥作用。它已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有多种,以下仅介绍单纯形法。 一 问题的提出 从一个简化的生产计划安排问题开始 例 1 某工厂在计划期内要安排生产Ⅰ、Ⅱ两种产品,已知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设备台数及A、B两种原材料的消耗,如表2-1所示。 如何用数学关系式描述这问题,必须考虑 解:设 x1、x2分别表示两种产品的产量,那么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特征 每一个线性规划问题都用一组决策变量 表示某一方案,这组决策变量的值就代表一个具体方案。一般这些变量取值是非负且连续的; (2)存在可以量化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可以用一组线性等式或线性不等式来表示; 特征(继续) (3) 要有一个达到目标的要求,它可用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称为目标函数)来表示。按问题的不同,要求目标函数实现最大化或最小化。 二 线性规划的一般模型形式 线性规划问题的几种表示形式 用向量表示为: 用矩阵表示为: 如何变换为标准型: (1).极小化目标函数的问题: 若要求目标函数实现最小化,即 min f=CX 这时只需将目标函数最小化变换求目标函数最大化,即令z= -f, 于是得到 max z= -CX 这就同标准型的目标函数的形式一致了。 但必须注意,尽管以上两个问题的最优解相同,但他们最优解的目标函数值却相差一个符号,即 min f = - max z (2) 约束方程为不等式 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约束方程为“≤”不等式,则可在“≤”不等式的左端加入非负松弛变量,把原“≤”不等式变为等式; 另一种是约束方程为“≥”不等式,则可在“≥”不等式的左端减去一个非负剩余变量(也可称松弛变量),把不等式约束条件变为等式约束条件。 数学意义: 为了使约束由不等式成为等式而引进的变量 ,对于小于等于型:s 称为“松弛变量”;对于大于等于型: s 称为“剩余变量” 。 如果原问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