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教授的运用潜阳封髓丹验案3则.docVIP

陈学忠教授的运用潜阳封髓丹验案3则.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学忠教授的运用潜阳封髓丹验案3则

陈学忠教授的运用潜阳封髓丹验案3则   摘要:通过咳嗽、眩晕、头痛3则验案对陈学忠教授治疗上部病证经验进行分析,认为其应用潜阳封髓丹治疗上部病证主要用于肾水虚寒、虚阳上浮等证,在应用潜阳封髓丹基础上辨证施治,疗效较好。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咳嗽;眩晕;头痛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04-03   潜阳封髓丹由清代火神派祖师郑钦安所创潜阳丹和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 中所记载的封髓丹两方组成,其中潜阳丹由附子、砂仁、龟甲、炙甘草四药组成,封髓丹由砂仁、黄柏、炙甘草三药组成。郑钦安常将两方合用以治虚阳上越之证,后世医家吴佩衡将两方合称为潜阳封髓丹。   陈学忠教授系四川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具有多年的临床、科研经验,对内科诸病的治疗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随陈老侍诊,收获颇多,并亲历陈老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各种由于肾水虚寒、虚阳上浮所致的上部病证,临床疗效较好,现举3则验案加以说明,具体介绍如下。   1临床验案   1.1咳嗽患者傅某,女,86岁,退休人员。2017年5月4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20余天。自诉经西医抗感染结合中医止咳、祛痰(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时有反复。就诊之前,患者因汗出甚,曾服用二加味龙骨牡蛎汤及桂枝汤治疗,效果欠佳。问诊:咳嗽、咯痰,咯白色黏痰液,痰量少,咯痰不爽,咽痛咽痒,口唇干燥明显,自觉潮热,自汗、盗汗明显,夜间汗出尤甚,动则汗出湿衣,每日换衣数次,甚为苦恼,下肢冷痛明显,时有头痛,纳差,小便频数,夜尿多,大便略溏,夜眠差。望诊、闻诊:患者神差,形体消瘦,语声略低微,咳嗽少气。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舌苔黄燥。脉象:寸关脉浮数,尺脉弱。陈老在综合分析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后,中医诊断:咳嗽;辨证:肺肾亏虚、虚阳上越;治则:温肾潜阳,纳气归肾;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处方:白附片(另包先煎1 h)30 g,醋龟甲(先煎)30 g,龙骨30 g,盐黄柏 20 g,砂仁(后下)20 g,炙甘草15 g,肉桂10 g,干姜15 g,蜜紫菀15 g,五味子15 g,煅牡蛎30 g,浮小麦60 g。中药3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3次,每次温服200 mL。2017年5月8日二诊,自诉咳嗽、咯痰、咽痛咽痒、口唇干燥、潮热、自汗、盗汗、下肢冷痛等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续予上方3剂服用以巩固疗效。后随访诸症皆除。   按:咳嗽分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主要与六淫邪气相关,内伤主要与“痰”、“火”有关。咳嗽多以外邪犯肺多见,但此案例则为肺肾亏虚,虚阳上犯所致。患者年老体弱,肾精匮乏,下焦阳气无以所制,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虚阳上越,易循?灼伤肺及咽喉,故出现咳嗽、咯痰,咽痛咽痒等上焦虚热,以及下肢冷痛等下焦虚寒症状。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则见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舌苔黄燥。寸关脉浮数,尺脉弱亦为虚阳上越、肾水虚寒之征象。本方重在治本,以温肾潜阳、纳气归肾为主,配伍少量止咳、敛汗之药,而疗效显著,若单纯从肺论治,一味的以大剂量止咳、化痰之药,而未能窥探其本源所在,则咳嗽易迁延不愈,反致延误病情,正如《医述?审证》曰:“更如咳嗽喘促,烦躁不安,肺气热盛,似有余也,然究其源,非水虚不能制火,即火虚虚阳上浮,设从标理肺为事,虽暂愈而发愈甚……若不从源调治,正当不足而更不足之,虚者日虚,危亡继其后矣”。   1.2眩晕患者黄某,女,77岁,退休人员。2017年5月11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昏晕不适2年余,复发2周,加重2天。问诊:阵发性头昏晕,发作时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伴头痛,稍感耳鸣、脑鸣,全身乏力,膝关节以下冷痛不适,下肢轻微浮肿,食纳可,二便调。望诊、闻诊:神志清楚,慢性病容,体形偏瘦,语声低微。舌象: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象:脉细无力。中医诊断:眩晕病;辨证:肾阳虚衰;治则:温肾止眩;方药:予潜阳封髓丹加减辨证施治。处方:白附片(另包先煎1 h)30 g,肉桂10 g,干姜15 g,砂仁(后下)20 g,盐黄柏 20 g,醋龟甲(先煎)30 g,炙甘草15 g,蔓荆子30 g,天麻20 g。中药4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3次,每次温服200 mL。服用上药后于5月16日复诊,自诉头昏晕、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关节冷痛明显减轻,无明显耳鸣、脑鸣,下浮肿消失,续予上方6剂,后随访诸证皆消。   按:眩晕病属中医病名,西医可见于高血压病、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内经》中认为眩晕与肝、髓海不足、血虚、外邪等密切相关。《景岳全书?眩晕》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强调“无虚不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