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如教授论治肥胖型消渴病的经验.docVIP

陈福如教授论治肥胖型消渴病的经验.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福如教授论治肥胖型消渴病的经验

陈福如教授论治肥胖型消渴病的经验   【摘要】陈福如教授认为 ,现代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 ,目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较多,临床辨证不可局于一格 ,应大胆地突破三消辨证 ,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应采取中西并用的综合疗法 ,以“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佐以清热、润燥、行气、活血、祛痰 ,同时参考现代医学治疗经验 ,重视患者胰岛功能的调整 ,降低血糖 ,纠正代谢紊乱。   【关键词】陈福如;消渴病;脾胃气虚;健脾益气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68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糖尿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青年,肥胖型糖尿病多见于消瘦型糖尿病。笔者老师陈福如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对消化、消渴病及重视对临床疗效的总结,对治疗老年病、消化疾病、消渴病及内科疑难病证等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笔者作为陈福如教授学术经验的继承弟子,有幸亲身跟从陈老从事临床学习,受益匪浅。陈福如教授临床辨证“以阴阳为总纲,虚实、寒热、气血、表里为目”,主张治疗内科杂病“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临床擅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教学,辨证思路清晰、灵活,能够透过表象抓住疾病本源,治以经方、验方用药精道。在多种常见病中,消渴病陈老师也从脾胃论之。   陈老师博览群书,早在《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出《皇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李杲《脾胃论》的创立,是标志中医发展划时代的三个里程碑,随之的深入学习,方能在临床体现中医之灵魂。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脾胃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包括各种微量元素,输送到全身的脏器组织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这段原文对脾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重视。“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说明脾常储藏胃的精气,为胃行其津液。脾在五行属土,土具有贮藏、化生万物之性。上下至头足,皆以脾运胃内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为物质基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驻中焦,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营养维系着内脏的筋膜肌肉等组织,脾气健运,营养充分,筋膜肌肉健壮,则维系有力,五脏位置恒定。因此,《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人体不能离开水谷精微的滋养作用,即离不开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陈老师对肝病、胃病、痹症、眩晕、肺病、消渴等在用临床用药上以脾胃的指导思想辩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在这里不一一枚举,但其中对治疗消渴病也用脾胃论之,大家都知道其消渴病病机主要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但其不是和一些前辈们一样以养阴润燥为主,以脾胃论治之,但又不拘泥于脾胃,及早干预,以调理脾胃,使其阴阳平衡,减少并发症,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对此笔者进行总结。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但陈老师指出,现代人营养充分,饮食不节,肥胖型消渴病居多,目前临床趋向年轻化、肥胖化多见。其次,陈老师对肥胖特别重视,以体重系数为标尺,告知笔者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医提出肥人多虚,多湿。   1【病因病机】   1.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以胰岛素分泌完全不足及相对不足引起,主要病变以血管病变为主,多认为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有关。中医认为 ,本病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 ,饮食不节 ,复因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所致 ,五脏虚弱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 ,饮食不节,过嗜肥甘厚味,日久一则伤脾,二则生湿,在外则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这是因为脾主运化,具有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作用。《素问?奇病论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