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研究
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蒙元时期文献、图像资料和元代石窟寺壁画等,对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与蒙元时期流行的矮床及宝座相似,但也有区别。此外,文章从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绘画风格、榜题书写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坐具大概流行的年代为15―16世纪。
关键词:阿尔寨石窟;坐具;形制;特点;年代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2-0015-07
Abstract: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image materials, and cave temple murals from the Yuan dynas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ts depicted in the murals of the A-Er-Zhai Grottoes and observes that these seats are similar in form to the low beds and jeweled thrones popular in the Yuan dynasty. It also analyzes the form of the seats, the painting style, and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cartouches in the A-Er-Zhai Grotto murals in an attempt to illustrate the time that these seats prevailed.
Keywords: A-Er-Zhai Grottoes; seats; form; characteristics; date
引 言
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部的阿尔巴斯苏木境内一座孤立的圆形红砂岩小山上,俗称“百眼窖”。山体四周岩壁上现存石窟65座,浮雕22座,山顶上有建筑遗址6座,许多石窟内保存着壁画以及回鹘式蒙古文、梵文、藏文的佛教尊神名号及佛赞榜题,是国内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处深处草原的藏传佛教石窟。该石窟壁画内容丰富、色彩瑰丽、线条流畅,绘有大量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世俗壁画和藏传佛教早期各派别的佛教壁画。从20世纪80年代始,阿尔寨石窟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陆续有诸多国内外的学者参与该领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阿尔寨石窟研究已走过20多个年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对该窟榜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外,对该窟藏传佛教壁画内容的释读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很多问题仍然存疑,未解之谜甚多。本文就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风格独特的坐具与蒙元时期的坐具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异同;再从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绘画风格、榜题书写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其坐具的大概流行年代为15―16世纪。
一 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形制
阿尔寨石窟第28窟和第32窟中绘有诸多形制独特的坐具。第28窟位于崖面下部,甬道与窟室现存完整。窟内东西两壁的上一排绘有藏传佛教密宗护法金刚神像,下一排绘有十六罗汉图等,其中一些罗汉坐在有靠背的坐具上(图1―2)。第32窟位于崖面上部,甬道与窟室现存完整。窟内正壁和东西两壁绘有诸多方格,每格绘有彩色佛、菩萨、罗汉像。方格交接处分别绘有白、绿、红、灰四种色条,横条里书写了四行藏文或梵文,坚条中书写了四行回鹘式蒙古文。三面壁上共绘三横排方格,第一横排方格绘有三十五佛,第二横排方格绘有二十一救度母,第三排方格绘有十六罗汉。其中几位罗汉坐于具有高靠背的坐具上,此坐具形制与第28窟中罗汉坐具极相似(图3―4)。此坐具有栏杆式高靠背。高靠背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呈长方形,上部呈半椭圆形,椭弧部以连续的小弧形构成。椭圆形围板两端伸出部位向上翻卷,形成了灵芝纹(云纹、如意纹)似的翘头(图1―4),也有从高靠背下面的长方形围板后面伸出一对如意纹翘头向内卷曲,立体感极强(图2―3)。此坐具没有侧挡板,座面宽大平坦,离地面不高。此坐具有四足,从画面看到前两足,足端向外翻转成如意云头形状,两足间有牙板。此形制与蒙元时期的蒙古地区坐具极相似。
二 蒙元时期文献中所载蒙古地区坐具
13世纪中叶法国旅行家鲁布鲁克到拔都汗的斡耳朵(宫帐)时看到:
他正坐在宝座上,宝座长而宽,好像一张床,全部涂以金色,并较地面为高……[1]
此时期到过蒙古地区的另外一位意大利旅行家柏朗嘉宾描述贵由汗的斡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