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水河谷扎巴藏族走婚制度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鲜水河谷扎巴藏族走婚制度的研究

鲜水河谷扎巴藏族走婚制度的研究   摘要:扎巴藏族走婚制度的保存和运行除了得益于扎坝地理生态和经济条件等社会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扎巴藏族观念形态,可以归纳为“血亲不分离原则”。在la亲不分离原则”和“禁止血亲走婚原则”的相互作用下,决定了扎巴藏族选择并保持着走婚制度。这种制度符合扎巴藏族的心理诉求,是扎巴藏族观念形态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关键词:鲜水河谷;扎巴藏族;走婚制度;血亲不分离原则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4-0196-05      扎坝地区位于鲜水河大峡谷,地处道孚县南端,距离道孚县城71千米,海拔2720米,东邻道孚县八美区,北靠瓦日区,南接雅江县,西连新龙县。“扎坝”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指道孚、雅江两县结合部鲜水河大峡谷沿岸扎巴藏族生活的地方。“扎巴”作为一个族群概念是指居住在扎坝地区的扎巴藏族(下文简称扎巴人)。从行政区划来看,指现在道孚县扎坝区和雅江县扎麦区。当地人习惯将这一地域划分为上扎坝和下扎坝。上扎坝指道孚县扎坝区,包括:亚卓、扎拖、仲尼、红顶、下拖五个乡。下扎坝指雅江县扎麦区,包括:木绒乡、瓦多乡。总人口不到一万。扎巴人有着和居住在泸沽湖周围摩梭人相似的走婚制度,由于地形偏僻,封闭的扎坝地区一直独处一隅,在过去很长时间,由于交通阻隔,几乎与世隔绝,鲜为人知。      一、关于走婚制度的研究      国内关于走婚制度的研究发端于对摩梭人的研究,从时间上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至80年代。这一时期对走婚制度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资料收集、对观察对象的记录和描述上。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有:严汝娴、宋兆麟合著的《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刘龙初合著的《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等。这些专著对摩梭人的走婚制度作了详细描述,由于受马列经典影响,他们认为摩梭母系制是人类婚姻史上的“活化石”,摩梭人的走访婚是“母系氏族的遗俗”。他们的著作详细记录和描述了摩梭人走婚制度和日常生活,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田野资料。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摩梭社会研究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成果斐然,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北京大学蔡华、美籍学者施传刚、香港学者周华山等。蔡华的代表著作《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The Na of China》(《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提出了“社会血亲性排斥定律”(血缘关系和血亲之间的性禁忌),“欲望原理”(对性伴侣的独占欲望和多数占有欲望);美籍学者施传刚提出了“制度化性联盟”概念;周华山提出“子宫文化”术语。这一阶段的研究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   “走婚”是指男不娶女不嫁,通过暮至朝离的走访来实现男女双方的结合。男女双方各自在所属的母系大家户中生产和消费,承担养育后代的义务。走婚的双方在性关系和经济关系上互不独占,结成的走访关系具有不稳定、不独占的特点。摆脱了经济上的相互联系,男女双方建立的走访关系是松散的。同样,离开了经济供应关系,父亲的存在是无足轻重的。走婚作为一种异于常态的男女结合方式,成为婚姻制度研究领域中的特殊个案,大大超过了常态婚姻概念的归纳范围,那么走婚是不是一种婚姻形态呢?研究走婚制度是绕不开这个问题的。观点如下:第一种观点是将“访制”“婚制”作为对立的两种方式,将访制排除在婚姻定义之外(蔡华);另一种观点认为“走婚”是婚姻制度的一种特殊形态(严汝娴、宋兆麟);第三种观点认为走访制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化性联盟”(施传刚)。我认同后一种观点。   至于“走婚”一词的来源,严汝娴、宋兆麟认为:“是纳西族自己对阿肖婚的汉释”。和钟华在她的著述中也指出“走婚”这一称谓来自本民族,为本民族所认可。他们认为“走婚”的称谓来源于摩梭人本身。事实上,“走婚”一词是早期学者们在研究摩梭人走访制度时创建的一个描述性汉语词汇,而不是来源于摩梭人本身。“走婚”这个词汇将摩梭人的走访制度前设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施传刚指出,摩梭人对走访关系的指称是“tisese”,汉译是“走来走去”的意思,没有包含婚姻的意义。但是,“走婚”一词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人们已经习惯于用“走婚”一词指称摩梭人的走访制度。本文也采用“走婚”来描述扎巴人的走访制度,在本文中“走婚”只代表扎巴人的走访制形态,不具有婚姻的含义。      二、扎巴人的走婚制度      据冯敏2007年的调查,在婚龄人口中,仲尼乡实行走访制的人数占65.10%,红顶乡为67.37%,扎拖乡为64%,亚卓乡为50.87%。2009年,我在仲尼乡调查了120名成年人,实行走访制的人口为89人,占调查人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