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流域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的对策.docVIP

黄淮海流域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的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淮海流域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的对策

黄淮海流域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的对策   摘要 依据大量田间调查资料,从多方面研究分析了1代灰飞虱、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1代灰飞虱、控制玉米粗缩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为指导该区域夏玉米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 灰飞虱;玉米粗缩病;危害现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黄淮海流域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69-02      2008年1代灰飞虱在黄淮海流域特大发生,造成大蒜、圆葱及早春茬玉米粗缩病大发生,麦套玉米粗缩病中等偏重发生。尤其是位于鲁西南的济宁市发生较为严重。笔者对1代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发生消长规律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影响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1发生危害现状      由于灰飞虱的传毒危害造成玉米粗缩病在黄淮海玉米种植区域大发生。据调查,我市前茬为大蒜、圆葱地块病株率95%~100%,造成重种或绝产;麦套玉米田病株率为42.5%;麦后直播玉米田病株率5%~10%。我市的周边地区玉米粗缩病发生同样严重,江苏省铜山县平均病株率为42.7%;山东省枣庄市平均病株率33.1%;山东菏泽市病株率80.7%;山东省泰安市平均病株率36.3%。针对灰飞虱发生的严重情况及对玉米造成的潜在危害,市县农业局及时提出早防、普防、改种、重播、晚间苗除病苗、加强田间管理的合理措施,挽回玉米损失86.4t,折款5.1亿元。但受种种原因的影响致使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全市23.3万公顷玉米,其中早播和套种玉米面积12.7万公顷,重播改种面积2.24万公顷,玉米粗缩病重发面积10.34万公顷,我们于玉米收获前9月12日田间取样5块套种玉米田,经烘干处理,10月4日测产,平均株数4.69万株/hm2,玉米粗缩病发病率42.5%,病穗平均穗粒数58粒,平均穗重20.6g;健穗平均558.3粒,穗重181.7g,发病田平均产量4 003.5kg/hm2。常年平均产量9 519kg/hm2,发病田块较正常田块减产5 471.1kg/hm2。全市1 034万公顷套种玉米,减收玉米56.6万吨,按市场价1.6元/kg计算,减少经济收益9.06亿元。      2大发生原因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而引发的一种病害,该病害的暴发流行,取决于传毒昆虫灰飞虱发生数量、发生时期、与寄主作物感病阶段吻合程度等因素相关。根据调查分析,我市玉米粗缩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灰飞虱发生数量大   2.1.1灰飞虱越冬代虫量大。3月25日在我市麦田调查,平均有灰飞虱40.5头/m2,5月19日调查,平均有灰飞虱140.4头/m2,最高288头/m2,为常年同期的18倍。   2.1.2南方发生重,迁入虫量大。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报道,长江下游和江淮大部麦田灰飞虱虫量大,苏南、沿江等地区达150~300万头/hm2,上海平均虫量525万头/hm2,安徽中东部平均虫量237万头/hm2,为2007年同期的2.6倍,虫源量大。5月份随着南方小麦大面积收获,迁入我市的灰飞虱数量猛增,5月25日调查麦田有灰飞虱逾900万头/hm2,5月29日调查麦田灰飞虱猛增至1 620~2 880万头/hm2,虫量巨大。   2.2灰飞虱发生持续时间长   据田间跟踪调查观察,麦田5月12日开始发生,5月25日数量增加,5月29日至6月5日为盛期,6月16日下降,6月30日为末期,历时50d,较常年发生期延长20d。   2.3灰飞虱带毒率高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病原物为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dwarf Virus,MRDV),裴济病毒属(Fijiuirus)。与水稻黑条矮缩病为同一病毒。灰飞虱带毒率的高低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关系极为密切。6月20日,在济宁市任城区接庄镇接庄村、口头村、宗营村分别用捕虫网采集玉米田灰飞虱150头,请中国农业大学周涛博士进行带毒率测定。结果表明:灰飞虱带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玉米粗缩病病原),带毒率为45%,带毒率极高,且传毒率高达40%。   2.4食源充足   5月下旬小麦进入成熟期,不适宜灰飞虱的生存,我市23.3万公顷小麦田的灰飞虱大量迁移危害。此时除沟渠路边的杂草外,田间仅有早播及麦套玉米,造成灰飞虱集中危害,传毒时间长。   2.5温湿度条件适宜   1代灰飞虱的发生与温度的关系极为密切,适宜生存于温凉的气候条件。发育适温15~28℃,高于30℃时成活率急剧下降。2008年5月平均气温21.9℃,6月平均气温23.9℃;2007年5月平均气温22.6℃,6月平均气温24.9℃;常年5月平均气温22.3℃,6月平均气温26.0℃;2008年5月、6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