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育哲学视角.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语文教育哲学视角

试论语文教育的哲学视角-中学语文论文 试论语文教育的哲学视角 林忠港 语文教育应当属于“人”,属于大写的“人”,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而当今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绑架了日常教育,造成人性的分裂和人的片断化。不管是什么文本类型,一律被肢解为生字新词、好词佳句、段落大意、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若干考点,情感的体验渐行渐远,整体的美感不复存在,言语的智慧消失殆尽。西方哲学已经从认识论发展到存在论,而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学却止步并迷信于认识论。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文本类型出发,探寻相应的哲学视角,重塑文本的阅读姿态,建构有哲学意义的语文教育范式。 一、不断变迁的文类划分 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伊始,教材文类划分主要还是遵从高步瀛斟酌姚、曾两家所定下的“诗古文辞十六类”,后黎锦熙等人将文本类型划分为“纯文学”与“杂文学”,①蒋伯潜则分得更好,认为纯文学包括辞赋、诗歌、小说、戏剧等,杂文学包括论辩、序跋、箴铭、颂赞、规约、诏令、奏议、书牍、赠序、哀祭、传状、碑志、记叙、典志、杂记等。②这种划分清楚实在,反映了深厚的文学教育传统,以及在“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语文教育深耕华夏土壤的民族性。“纯文学”与“杂文学”这种“二分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文章双轨并行的划分法,它对滋养文学灵性和培育实用技能,都有重要的价值,成为民国时期主流的文类划分法。即便是新文化运动后,虽然整个社会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出现了以白话为主体、为本位的语文教育体系,但是在语文教育中,这种大的文类划分格局也未曾改变。 1925年,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根据思想路径,将文章分为“以客观的吸进来之事物为思想内容”的“记述之文”和“以主观的发出来之自己意见为思想内容”的“论辩之文”。前者是“从五官所见所闻吸收进来的”,后者是“从心里面发出来的”。③“记述之文”又分为“记静态之文”“记动态之文”两种,“论辩之文”又分为“说喻之文”“倡导之文”“考证之文”“批评之文”“対辩之文”五种。梁启超先生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类的,对“杂文学”进行了细化,功不可没。 编写于1935年到1938年的《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圣陶首先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论说文”两大类,然后记叙文再分化为“记事物的形状、光景”的“记述文”与“记事物的变化经过”的“叙述文”,论说文再分化为“说明文”(后曾改称“解说文”)与“议论文”。④虽然这里的“文体”指的是文章中的“成分”,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实际的文章往往含有两种以上的“成分”,但是毕竟以一种“文体”为主,所以“记述文”“论说文”“说明文”“议论文”可以视为四种“基本文体”。“四分法”完成了对“杂文学”的现代转型,奠定了现代“文章学系统”。 1963年前后,在“汉语”“文学”分科陡然停止的情况下,统编语文教材在未经严密论证的情况下,推出了新的“文章学系统”,把天下“文章”归并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类“基本文体”。⑤且不说“三分法”本身的是非曲直,单看“三分法”对“四分法”的轻率挪移和强行归并,就背离了文本类型的划分标准,偏离了文本的基本特征。中学语文教育在20世纪末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与这种简单、草率的“三分法”不无关系。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本类型重新进行了分类。新课标将文本分为“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三个类别,“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演讲稿、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新“三分法”标志着文学、文章两大系统逐步走向融合与统一。 文本类型的划分往往决定语文教育的重心与方向。纵观现代语文教育史,我们发现,现代语文教育的文类划分走的是一条曲折之路。建国前,清末民初时期的“二分法”体现了深厚的文学教育传统,梁启超先生的“二分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的文章“四分法”则开创了现代文类的新局面。建国后,如果说旧的“三分法”意味着文类划分的历史脱轨,那么新的“三分法”则代表着文类划分的理性回归。 二、新“三分法”的教学价值 与以往文类划分不同的是,新“三分法”将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纳入其中,这在建国后还是第一次。以散文的归类为例,民国时期的“纯文学”是不包括“散文”的,“散文”只能散居于“杂文学”中,当然这里“散文”指的是古代散文,但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了大量的现当代散文,但是“杂文学”却没有现当代散文的容身之所。也就是说,作为主导文类的现当代散文既不属于“纯文学”,也不属于“杂文学”,成为“被剩余”的文体。可悲的是,枝繁叶茂的现当代散文同样不能完全地被“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兼容。相比之下,“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这种新的“三分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散文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