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文本细读中“咬文嚼字”
谈文本细读中的“咬文嚼字”-中学语文论文
谈文本细读中的“咬文嚼字”
王木春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叶老告诉我们,在对待文本时,不能“不求甚解”,浮浅疏狂;一字一词都“未宜忽”,要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摸清作者思路,沟通作者心灵。所谓文本细读,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字词的细读,这个“童子功”对于学生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生进入语文殿堂的必经台阶,也是学生养成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发掘文本的内涵,进而做出个性化的“丰沛的阐释”。到达这一阶段,学生终身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就完全奠定了。
近年来,随着文本细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文本细读,尤其重视在“咬文嚼字”方面下工夫。这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堂对传统的回归。但在具体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文本解读时存在一些问题:
1.矫枉过正
文本细读时,“咬文嚼字”得过头了,往往陷入几个无关紧要的字词中自我纠缠,把原本灵动多彩、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变成冰冷乏味的文字“手术课”。
不久前,听一位老师上高中古诗《书愤》,教学第二环节是老师串讲词语,她问学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真”如何解释,学生回答“真的”“真正的”“确实”。老师让学生重返文本“细读”,接着讨论,最后得出解释为“确实”较准确。但一堂课宝贵的十来分钟也倏忽过去了。剩下二十几分钟,后面两三个重要环节反而潦草了事。年轻老师显然没有抓住这堂课的重点内容,以为文本中的每个字都需要细读。其实,叶老所谓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是有条件的,不是字字都值得花力气去解决,从教学实际看,这样做也是不可能的。《书愤》中的“真”字,平时教学很容易被忽略,老师提出来让学生思考是必要的,但纠缠太久则没必要,因为这不是诗中关键字眼。学生只要了解它的意义,就可以轻轻放过。诗中值得用心玩索的字是“愤”“空”,如果抓住这两个字展开教学,这首诗就容易读通读透,品出味道来。
2.刻意拔高作品,文本解读无中生有
某老师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中描写兰亭四周环境时有一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该老师就在“修竹”一词上大做文章。他认为王羲之以“修”饰“竹”,大有深意,不能简单地将它译为“长(高大)的翠竹”,根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写“邹忌修八尺有余”,也用了“修”;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写孔明身高,用的是“长”,据此推知,“修”和“长”都可以用来表示“高”,但“修”与“长”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大不相同;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境就会发现,“修”更能凸显邹忌伟岸、英俊之容貌,所以王羲之以“修”饰“竹”,其意不全在“竹”,而是借竹之坚韧挺拔、淡泊清雅来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志趣。
如是一番文本细读,罔顾文本与作者,是语文老师的“一厢情愿”。我们知道,“修竹”一词紧承“崇山峻岭茂林”,具体描写兰亭一带的清雅景色、烘托群贤欢聚的场景而已,并无什么微言大义。该教师这番咬文嚼字,虽旁征博引,煞费苦心,却因为脱离语境,过度拔高,牵强附会,反而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悬浮之感。
诸如此类自我纠缠与无中生有的咬文嚼字现象,在当下语文课堂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文本细读中应正确地“咬文嚼字”:
1.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材中的文本有别于课外的普通文本,一篇普通文本一旦被选人教材,成为教材文本,就承载起自身之外的其他使命。教师在解读过程中至少必须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教学目标(包括课标、单元目标、单篇课文的目标);二是学情,比如学生已有的基础及其目前接受水平等。在备课时,教师对文本的处理应关照这两方面因素,要带着“任务”去咬文嚼字,确定更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得文本细读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
特级教师陈日亮对鲁迅《风筝》的解读与众不同,他抓住作品开头“惊异”“悲哀”两个关键词。“悲哀”体现于两处:一是文中“我”对弟弟进行“虐杀”以及没有机会补过的沉重感,二是“对人的被伤害而竟然忘却的精神麻木,表达了无比的沉痛”。这种解读相当到位,但陈老师没有把这些观点都交给学生,他说: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篇情感内涵如此丰富深湛,而表达又如此摇曳跌宕的散文诗,可谓是“醍醐”,但不能拿它“灌顶”。像上述的“反封建”内容,可自然触及之,却不要大做发挥,只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点:1.不让弟弟放风筝这么一件小事,为什么会说成是“虐杀”。2.别人既然已经全然忘却,为什么还会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这就够了。剩下的工作,就是反复朗读,品味一些关键词,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