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剖析.docVIP

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剖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剖析

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剖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植物意象和文化符号。以草木入诗而成为艺术的意象中,梅花内涵最丰富,而且文化影响也是最深的。古代诗人们借助对梅花特点和形象的传神描绘,生动细致地展现了人的精神品格和思想感情,传达出自己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趣味。“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梅花落》宋?鲍照),梅开之时的苦寒,反衬出寒士的清高、孤寂、独立不群、倔强忍耐的峻洁人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宋?王安石),梅生之地的偏远,象征名士失意后,尽管冷落、潦倒,但仍独立自由、超凡脱俗、骨气高拔的精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宋?林逋),梅花枝干的疏淡,正与隐士避世淡泊、不慕富贵、不趋炎附势的人生追求相一致;“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墨梅》元?王冕),梅花气息的馨香、清幽,展露的是文士甘于寂寞的雅致和脱俗,是对自己芳名远播的自信。除了上述这些源于梅花习性和树形特征的意象内涵外,古代诗人还常常借助梅花意象来相思寄情、思乡怀远,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故乡的眷恋,这种内涵似乎与梅花习性和树形特征的关系不大,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探析、解读。   笔者认为,诗歌意象内涵的起源与形成,必定缘于对意象的物态描摹和生物习性(或物理特性)的分析,并与历史背景相适应,逐步融注了文化积累和义理引伸,最终达到内涵意义的成熟与稳定。   寄情相思、思乡怀远,应该是梅花意象最早的内涵,它大概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前,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中的“风”部“召南”《?坑忻贰芬徽拢?虽有对梅的描写,但很难说有什么艺术意象上的引申;“《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整个汉朝,除了汉赋中有几篇写到梅花之外,几乎是梅诗的空格,到了魏晋时期,梅花才逐步进入诗人的视野。真正让梅花走入诗歌并赋于它寄情思乡意蕴的,应当是南朝刘宋时期陆凯的《赠范晔诗》。   据《荆州记》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史书载,范晔是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时随檀道济北征入长安。檀道济攻取长安是岁暮年初之际,此时长安水瘦山寒,而江南应该梅花开放了。陆凯是北魏代(今河北张家口一带)人,时客居江南,对遍及江南的梅花自然比江南人多一份敏感。折一枝江南特有的梅花,寄赠给远离家乡的江南友人,自然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枝春”是诗人的深情厚意,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传递了友人故乡的消息(淅川就是《?坑忻贰匪?源之地“召南”一带,应是梅的主产区),同时又包含着诗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和客居江南的伤感,“无所有”三字就是明证。   此诗之后,不仅梅花诗大量见诸乐府民歌和南朝诗人笔下,而且折梅赠远、寄托相思也成了这一时期梅花诗中常见的内容。梅花遍及江南,在一年之中开得最早,是对物候变化最敏感的花木,恰似多情男女早熟而敏感的心理,在风流的南朝,对于处于多情时期的男女来说,恐怕再也没有比“摘以寄心知”更好的表白方式了。如: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曲》)   “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子夜四时歌?春歌》梁?武帝)   “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春歌》梁?王金珠)   隋唐时期,梅花诗大量涌出诗人笔端,名家纷纷笔涉梅诗,其中不乏名作名句。表现手法日趋多样,梅花也由原来的偶然提及,或者是烘托、陪衬,变成了直接的描写对象,诗歌意象的特征更加明显。在表现思乡怀远,寄情相思方面,对南朝梅花意象的意义和内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折梅赠友已成为常用的典故,内涵也变得更为丰富。这其中初唐诗人宋之问发配岭南所作的《题大庚岭北驿》和田园诗人王维的《杂诗》功不可没。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庚岭北驿》唐?宋之问)   很明显,最后两句诗人暗中将《赠范晔诗》化为典故,强化了梅花的思乡意蕴。一岭之隔,与故园便咫尺天涯,岭上一枝枝盛开的梅花,不就是故乡最好的象征吗?以景写情,缘情布景,诗人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复杂的内心由一枝梅而尽现于此,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王维的《杂诗》更与《赠范晔诗》有异曲之妙: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看似平常的窗前寒梅,早已不是自然之物,在久处异乡、忽逢故友的殷切的乡心那里,它早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提及故乡时最忆及的东西,它是温馨与悲凉交织的聚合体,是诗人忧伤情感的见证物。   上述两首诗中梅花意象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一方面是源于对梅花意象文化内涵的继承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梅花的生物习性: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