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孤独的异乡人.doc
浅论孤独的异乡人
论文关键词:故园异乡象征
论文 《呼兰河传》以其对故园的酷烈展示轰动世 界, 萧红从异乡人的视角出发,唱出了家园不再的挽 歌,作品成了人类精神回归的深度象征和潜隐寓言。
享有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经受住了历 史浪潮的淘洗,其传世作品《呼兰河传》泽被至今,以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笔致令人对她的才华发出了由 衷的赞叹。这部作品“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与同时期流 行的乡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作家展示的是一个愚昧、压 抑、荒凉的北方小城,通过对呼兰城全景式的描绘,撞碎 故园的炫色金梦,写出了呼兰人的生死歌哭、生之艰辛和 寂寞情怀,本文试从苍凉的异乡人、悲凉的故园情角度来 欣赏这部作品。
一、《呼兰河传》是萧红对精神原产地的追溯
大诗人米沃什才在回忆录中坦率地说:“我到过许多城 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 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伟大的写作,往往就是从一个 很窄小的路径进入现实,再通达一个广大的人心世界的。
一个地方的历史资源和气质,必然会滋养一个地方的写作。 正是因着旧中国东北小城的风俗文化的滋养,萧红的写作 才有着比别的作家更动人心魄的经验刻度。写作是记忆的 炼金术。离开了记忆,写作就会失去基础。出生地作为记 忆的源泉,所唤醒的往往是一个人身上最具创造力的部分。 所以,伟大的作家往往都是写自己所熟悉的故乡。福克纳 写自己那像邮票一样大小的家乡,鲁迅写绍兴,沈从文写 湘西,莫言写高密东北乡__每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都 会有一个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诗人叶赛宁说:“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出生地是 上苍对萧红的隐秘垂顾,它永远是萧红漂泊灵魂里眷顾和 萦绕的地方,是她在路上眺望的故乡,是她精神的地理, 是她生命的乐园。西谚云:“人类有了命,生了根,不挂空, 然后才有日常的人生生活。”对作家来说,实现“不挂空” 的方式就是回到记忆的原点,找到精神的基座。
如果说童年是一个人的故乡,出生地就是一个人一生 的记忆。初读《呼兰河传》,感觉萧红的童年生活新鲜有趣, 充满着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快乐无忧。但 仔细品味文本,我们会觉出别样的孤独和悲凉:花园里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作什么就作什么,要 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 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
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 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在读过 历史资料后,我们得知萧红的童年并不阳光,幼年被父母、 祖母所厌弃,祖母甚至用针刺她的手指。正是从小缺乏爱 的滋养,萧红对爱有了更多的企盼。而成年后的酷烈现实 一再逼迫她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渴望温暖却最终也没 能如愿以偿。在重新回归故土,审视故乡时,她又不得不 直视乡间所存在的种种陋习和国民的劣根性。面对满目疮 痍的现实,萧红绝望了,她本以为家乡会给她伤痕累累的 心灵以慰藉,以为在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故土的子民会 觉醒,然而现实的种种却让她倍受打击,于是斥诸于笔下 发泄自己难言的寂寞和孤独情绪,这也造成了文本中始终 蔓延的一股苍凉之感。
同时,慈祥的老祖父是冷寂人间的爱与温暖,美丽的 后花园则是萧红童年时代的精神乐园。这是《呼兰河传》 悲凉之中可见温暖之意的又一精神源头。
“北方民族萦怀的不是逸乐而是痛苦……对北方民族 来说,独立却是他们首要的和唯一的幸福。由于土壤的硗 瘠和天气的阴沉而产生的心灵的某种自豪感以及生活乐趣 的缺乏,使他们不能忍受奴役。” [1] 横剖呼兰小镇掘 开的不是童贞金梦和乡情记忆,而是小城的生命萎缩、生 存危机和生活无奈。《呼兰河传》中没有一个人物有积极的
生命意识和生存理想,都是些甘愿做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 可怜虫。他们本性善良,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愚蠢而顽固, 甚至残忍。当在故乡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时候,故园 自然难逃苍凉的基调。二、《呼兰河传》是异乡人发出的物 是人非物换星移的喟叹
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人们在这 种文化传承上孕育出了强烈的家园意识,也正是这种家园 意识成为人们的亲情纽带和整个民族的精神维系。而家园 最直观的表现是风土人物,因此乡土往往与一个地域的风 情风俗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呼兰河传》中 展 示出了故乡浓厚的地域色彩,呈现出幽暗、冷冽的格调, 通过对北方地域风俗的冷色描写展示整个呼兰河镇的荒凉 寂寞。 略去了东北地区特有的粗狂、爽快气质,展示 出呼兰河镇从地理风貌到生存方式都透着的一股荒凉和窒 息。小说一开头就写到:“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 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 的,还有好几尺长的。”这种荒凉既是地理环境上的直观感 受和经济的困窘所带来的荒凉,又是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 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