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中常见虚词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文阅读中常见虚词分析

古文阅读中常见虚词分析   古文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品读古文能让我们穿越古今知晓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参透沧海桑田的巨变,领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另一番风景。古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近年来,古代文化敞文在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表明古文阅读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分量。为了让大家轻松自如地读懂古文,理解其所含之意,我特地总结、归纳了古文阅读中常见的部分虚词,并对其用法做了详细的讲解,以飨读者。      则      一、作名词,可理解为“准则”“法则”。如:   愿依彭成之遗则(《离骚》)      二、作动词   1.效法。如: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纪》)   2.乃,是,就是。如:   此则寡人之罪(《勾践灭吴》)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三、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如: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勾践灭吴》)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如:   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3.表假设,当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设…‘如果”,用在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的结果,可理解为“那么”“就”。如: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表选择,可译为“就是”“或”。如:   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      四、作副词      1.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只…‘仅”“才”。如:   及曰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曰》)   2.表示估计,可译为“或许”“也许”。如: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      一、作动词,“往”“到……去”。如: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二、作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们)”“她(们)”“它(们)”。如:   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2.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此,这,这里”。如: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三、作助词      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可译为“的”。如:   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如: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词尾,凑足音节,无意义。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与      一、作动词      1.给予,授予。如: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参与。如: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如:   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与也(《中山狼传》)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4.帮助。如: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一》)      二、作连词,可译为“和”“与”“同”。如: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三、作句末语气助词,同“欤”,表示感叹或疑问,可译为“吧”“吗”。如:   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乃      一、作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如: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道士,乃人也(《柳毅传》)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