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剖析

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剖析   [摘 要] 同义词是指处于同一语言系统某一共时平面中的,有一个义位相同的一组词。本文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了探析,认为古汉语同义词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引申的途径、方言词进入通语的途径、新词新义与旧词旧义共存的途径、词义渗透的途径等等。   [关键词] 古汉语;同义词;途径;      同义词是指处于同一语言系统某一共时平面中的,有一个义位相同的一组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这些词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形成了同义的关系呢?本文就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了具体的探析,试图找出它们形成的各种途径。根据笔者目前的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引申的途径、方言词进入通语的途径、新词新义与旧词旧义共存的途径、词义渗透的途径等等。具体分析如下:      1.词义引申形成同义关系      两个词本义并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的引申义相同了或者是其中一个词的本义与另外一个词的引申义相同了,而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不再细加区分,那么,它们就形成同义关系了。   我们以同义词“追、逐”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根据许伟建编纂的《上古汉语词典》:“追”的意义为追逐,且对象多为人;“逐”的意义有两项,一为追逐,一为驱逐。作为“追逐”义,甲骨文的“逐”多为追逐兽类。《甲骨文合集》10348:“戊戌卜贞:王往逐麋,获。”杨树达说:“余考之卜辞,追逐二字用法划然不紊。盖追必用于人,逐必用于兽也。”由此可见,“追”的本义是追人,“逐”的本义是追逐兽类。但是,随着词义的引申,“追”的对象也可以是兽类,“逐”的对象也可以是人。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在《左传》中“逐”的对象已经可以是人了,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年》),而“追”的对象还只能是人,没有1例是以兽类为对象的;在《孟子》中,“追”有3例对象为人,1例对象为兽,如:孟子曰:“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n,又从而招之。”(《孟子?尽心章句下》),“逐”只出现1例,用于追赶兽类;在《韩非子》中,“追”还只是用于追赶人,而“逐”既可以用于追人又可以用于追赶兽类;在《史记》《论衡》中,“追”和“逐”都是既可以用于追人又可以用于追赶兽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期,“追”和“逐”在追人的意义上就是同义词了,在两汉时期,二者在追逐义上已经是完全同义了。   另如:表示“偷窃”义的“偷、盗、窃”。“偷”,上古是“苟且”“怠惰”“马虎”“不厚道”的意思,一般不作“偷窃”讲。两汉时才有这个意思,但是在当时很少使用。《淮南子?道应训》:“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两汉以后它才流行起来。“盗”,用作动词,是“偷窃”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窃”,《说文》:“盗自中出曰窃”,用作动词也是“偷窃”的意思,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表示偷窃义的只有“盗”和“窃”。在两汉时期,“偷”发展出了偷窃义,此时“盗”和“窃”仍表示偷窃义,那么,它们三者就在偷窃义上形成了同义词。      2.旧词旧义与新词新义并存形成同义关系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表示同一个义位,那么,我们把最早表示这个义位的词(或词的一个意义)称为旧词(或旧义),后起的表示这个义位的词(或词的引申义)称为新词(或新义)。当旧词旧义仍表示着这个义位而新词新义也开始表示这个义位时,旧词旧义和新词新义就形成了同义关系。   我们以“詈、骂”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詈”,张自烈《正字通》:“詈,罗织其言以相谤也。”也就是说,“詈”在骂时要罗列对方的罪状或过错;“骂”,刘熙《释名》:“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也就是说,“骂”的本义是用言语侮辱人。但是,二者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使用时代的不同。一般认为“詈”是周秦时期的用语,“骂”是汉时的用语。王筠《说文句读》:“‘詈’见《诗》、《书》,是周语也。‘骂’见《史记》是汉语也。《桑柔》‘覆背见詈’无传者,盖秦时但言‘詈’。”先秦时期,《诗经》中出现一例“詈”字,即《诗经?桑柔》:“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礼记》中也有一例,《礼记?曲礼上第一》:“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在战国末期临近西汉的一些著作,如《荀子》、《韩非子》,还都只有“詈”字而无“骂”字。西汉以后才出现了“骂”字,《史记》中“骂”出现44次,“詈”出现2次;《论衡》中“骂”出现了4次,“詈”没有出现;《颜氏家训》中“骂”有2例,“詈”没有出现。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出旧词“詈”和新词“骂”在文献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