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汉代书法教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说汉代书法教育.doc

浅说汉代书法教育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地道的审 美艺术,它不仅具备了人类艺术所共同拥有的基本的 美学品质,而且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及和文化情 怀紧紧相扣,研宄书法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 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汉代书法教育作为转折点具有很 高的研宄价值,为现代书法教育如何从汉代书法教育 中吸取营养,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德育功能,具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代书法教育书学 G658.3 A : 1002-7661 (2015) 20-0002-02 古代书法教育大致可从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家传、 师授这三个方面去探讨。而官学中的书法教育是历史 正统、时代主流,我们有必要对其有大致的了解、归 纳。 一、童蒙教育与字书 汉时学童自小接受识字和书写教育。东汉王充《论 衡?自记篇》记叙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六岁教书……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可见 当时的童蒙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当 时教育儿童识字和书写的学习场所称为“学馆”“书馆” “书舍” “蒙学” “小学”等,遍布全国的乡村闾里, 教师称“书师”,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识字和书写,使用 的教材则是通行的“字书”,如《仓颉篇》《急就篇》 等,这些字书又称为“史篇”“篇章”。第二阶段则是 在识读书写能力学成之后,辞师离开书馆,进入乡聚 庠序,从师学习《孝经》《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 成年之后若进一步深造,则可进郡国学、太学,或受 学于经师大儒自立的“精舍” “精庐”等私学。 学童识字和书写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所以“或 以书丑得鞭”,老师抄写的字书,就是他们临学的字帖 或范本。近代以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中,就有一些以隶 书抄写的《仓颉篇》《急就篇》等字书的简牍,字迹端 庄严谨,点画不苟,完全没有一般简牍常有的率直与 急就。当时学童习字,往往是写在“鑛”上。鑛是在 一根木条上削出三面、四面甚至六面、八面,每一面 都能写字,唐颜师古注《急就篇》:“其形或六面,或 八面,皆可书”。觚上写了字之后,可以用书刀刮掉墨 迹重写,或者用幡布将字迹擦掉重写,因此,觚能反 复书写,是学童习字的适用工具。 童蒙识字所用的课本,在周宣王时有太史史籀作 《史籀篇》,是用大篆体写成,在秦代则有李斯作《仓 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为小 篆体,到西汉初期的文、景以后,闾里书师把《仓颉 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合而为一,断60字为一 章,凡55章,分为上、中、下三篇,共3300字,中 有重复的字,仍称为《仓颉篇》。西汉武帝时,司马相 如作《凡将篇》。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仿《凡将篇》 作《急就篇》,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姓氏名 字”;二是“服器百物”,介绍自然界事物和日用器物 名称;三为“文学理法”,介绍政治典章制度以及民俗 伦理道德等。文章体裁多以七言为主,也有少量的三 言、四言字句这些字句均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易于 背诵,因此《急就篇》很快就风行全国,成为通行的 童蒙字书,直到南北朝时期还被使用,《急就篇》完成 了它作为蒙学教材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能看到传为 三国时吴书法家皇象写本的《急就篇》拓本,字体为 章草,但发掘出土的汉代简牍中的《急就篇》写本, 都是端整的隶书体。汉代字书尚有其他几种,但以《仓 颉篇》《急就篇》最为流行。 汉代的皇帝、诸王子以及贵族官宦子女,从小都 要读字书,学识字和书写。在《汉书》《后汉书》中的 人物传记中往往有“善史书”的记载。如《汉书》卷 九《元帝纪》:“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 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寸节度,穷极幼妙。”《后汉 书》卷十《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六岁能史 书,十二通《诗》《论语》。”可见,“史书”之“史”, 本指古代的字书《史籀篇》,汉时则泛指字书。当时儿 童由摹写字书开始学习书写,因此“能史书”是指学 童文字书写端正,再进一步,“善史书”即是指善书法 了。《后汉书》卷十四《齐武王?附北海靖王兴》记北 海靖王刘睦:“能瞩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 数十篇。又善史书,当时以为楷则。及寝病,帝驿马 令作草书尺牍十首。”刘睦由于“善史书”,而成为当 时人模仿学习的“楷则”,所作草书尺牍被汉明帝收藏, 由此可见汉代对书法学习的热衷。 二、汉代的高等学府__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始立太学,在此之前,由 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诸多原因,对学校教育并不重 视,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 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及至武帝时期,随着经济的繁 荣、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在思想领域开始 确立了 “独尊儒术”的政策。为了切实贯彻这一政策, 当时即迫切需要培养地主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因此, 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多次建议下,武帝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