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前农村河流污染问题剖析
当前农村河流污染问题剖析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河流污染问题形势的日益严峻,河流污染治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治理河流污染也成为了农村的迫切需要。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湖北省Z村河流污染不仅与村民及村干部行为、Z村自身性质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各个村庄资源分配的不均。因此,解决Z村河流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合理分配各个村庄的资源。
关键词:河流污染;村庄性质;资源分配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024-03
引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派田园风光曾是我们心灵的家园,乡愁的安放地,可如今随着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往的青山绿水已不再,美好的田园正在被各种垃圾、污水侵蚀。根据调查,我国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不合格的约占25%,其中淮河、辽河、海河、黄河、西北诸河近一半水质不合格。华北平原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有35%不合格。2004年12月22日,水利部长汪恕诚公布:我国70%以上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有机污染水、血吸虫等,造成农村3.6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饮水中有毒物质含量超标。在这之中,农村河流污染问题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治理农村河流污染也提上了日程。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做了较多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一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角度分析。首先,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在于环境污染的内在激励(二元经济中城乡环境的二元化机制和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农民自愿选择污染环境)强于外在约束,使农村环境问题持续累积,甚至具有内生性(王现林,2015)。其次,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主体间难以平等、有效地进行财产权利的交易,资源坏境的扭曲定价机制激励厂商和农民过度使用相对廉价的农村资源环境,环境监管套利使环境污染持续转嫁到农村(王现林,2015)。最后,工业化与城市化促使农村沦为城市的附庸,农村成为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重灾区(王晓毅,2010)。二是从农民群体角度分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其一,农业生产造成农村?h境污染,农民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大量焚烧秸秆(梅付春,2008)。同时,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是造成农村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李冰,2010)。其二,与厂商、政府相比,农民群体缺乏环境抗争的条件与能力。农民缺乏对环境危险认知和相应的环境抗争能力(朱海忠,2012)。而且农村缺乏农民的自主治理和社区协调机制(李颖明等,2011)。其三,农村环境管理滞后于经济发展,使得农村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环境遭到污染(秦红霞、赵言文,2006)。
以上文章立足于特定的经济市场背景、社会环境和特定的群体特征对环境污染的原因、发展演变和治理途径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对于本文探讨河流污染成因、治理机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以上文章对于各个村庄经济发展差异关注度不高,具体表现为没有考虑到富裕村庄与贫困村庄所掌握的资源是不均衡的,使得村庄间治理环境污染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主要从各个村庄掌握资源的不均衡性角度来探讨Z村河流污染问题的危害、成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治理河流污染的思路。
二、Z村调查概况
第一,农村环境污染概念界定。农村环境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村范围内的大气、水域、耕地 、林地、草地、矿藏、野生生物、生活区设施和生产区设施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要。而农村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农村居民在农业、工业以及生活中向农村环境排入的物质或能量超过了其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了农村居民的生命身体健康和生存发展,损害农村环境的正常使用。
第二,Z村河流概况。Z村地处团堡镇西陲,全村耕地有64公顷,总人口1 028人。Z村人多地少,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收入来源为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和村里新修了公路,Z村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也随着经济的逐渐繁荣而发生改变。团堡河小流域位于团堡镇中部,是清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河流发源于本市的金子山,在恩施屯堡乡境内汇入清江。小流域南北长9.3公里,东西宽13公里,总面积63.19平方公里。本文主要调查的是处于Z村境内的团堡河流域。
第三,Z村河流调查情况。曾经清澈见底、承载了儿时欢乐回忆的河流已经变成了遍布着生活垃圾、散发着臭味的小溪,虽然河流上游竖立着“长治”八期2012年度冉家沟小流域治理计划的牌子,但未起到实质性作用。这次调研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访谈对象主要为Z村河流流域附近村民和Z村村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