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费者行为第3章节节
(三)说服 系统加工的步骤: 对信息的注意:如何吸引注意力? 理解信息: 对信息内容的反应:喜欢/不喜欢;同意/不同意。 接纳信息:“人们通常更容易被那些他们自己发现的理由 说服”。 * 消费者行为 第 三 讲 第 一 节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部因素(2) 一、态度 二、态度改变 三、个性与自我 引言 消费者行为研究为什么要讨论态度、个性与自我? 一、态度 (一)态度概说 (二)态度模型 (三)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 对态度(attitude)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之一: 态度如何产生、维持和改变?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 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消费者对产品、广告、厂商、自己的态 度影响消费行为。 (一)态度概说 1、定义: 态度是一种集中反映个体对特定的个人、团体、事物、行为 和思想的评价的认知表征。 “In a consumer behavior context,an attitude is a learned disposition to behave in a consistently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way with respect to a given object.”----Schiffman,1995,240. 态度有正面、负面和中性之分 态度也有强弱之分(教材P129) (一)态度概说 2、态度的测量: 态度本身不能直接测量,但态度的表达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测量。 (1)直接测量: 自我陈述法(self-report):态度量表 社会期许性作答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se bias):人们采用他们认为其他人接 纳或称许的方式来行动的倾向。(测谎题) 观察法:由自愿性行为来推断态度 (一)态度概说 笑 哭 2、态度的测量: (2)间接测量:面部电子记录仪facial electromyography(EMG) (一)态度概说 3、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功能理论(functional theory of attitudes,Daniel Katz,1960),教材P124-125。 (1)效用功能 (2)价值表现功能 (3)自我防御功能 (4)认识功能 (一)态度概说 另一种提法: (1)对象评估功能(object appraisal function):态度是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掌握环境。 (2)价值表达功能(value expressive function):态度帮助人们表达真实自我、表明立场观点、获得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一)态度概说 4、态度的构成:态度的ABC模型:(教材P125) 认知信息(cognition)--有关态度对象的知识 情感信息(behavior)--由态度对象唤起的感情和情绪 行为信息(affect)--有关人们过去、现在、将来与态度对象 的互动情况的知识 (一)态度概说 当信息不一致时,态度如何形成?这时人们会不会形成一种中庸的、空洞的态度?有不少机制帮助人们避免或解决不一致。 收集单方面的信息 对不同的信息给予不同的权重 易得性信息决定态度 (一)态度概说 信息的整合方式:代数式 / 构型式 例:对 TOSHIBA 笔记本的态度 信息整合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总的认知表征,态度成为各种信息的一个速记性替代物。 (一)态度概说 5、态度的一致性原则:(教材P130--135) (1)认知一致性原则(教材P130) (2)认知不协调理论 (3)自我觉知理论 (4)社会判断理论 (5)均衡理论 (6)协调性理论 (一)态度概说 喜欢 不喜欢 好朋友 孩子 不喜欢 喜欢 + 均衡理论 父亲 玩具 P2 P1 P3 (二)态度模型 态度的多元属性模型(multi-attribute attitude models) 基本假定:消费者对态度标的物的态度(评价)取决于他对 该对象多重属性的了解。 基本要素: 态度标的物的属性 对于态度标的物的信任 某一属性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 态度= C1W1 + C2W2 + C3W3 + ? ? ? (三) 态度与行为 态度与行为紧密相关。 一方面,行为可以影响态度----在一定条件下,行为 可以改变态度,由行为可以产生态度。 另一方面,态度可以影响行为。 态度和行为也有可能不一致。 (三) 态度与行为 1、 通过行为改变态度: 行为可以是形成态度的一种重要信息: (1)自我觉知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Darryl Bem,1972):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 情境来推断出自己的态度。 在广告上的应用:广告语征集大赛、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房全包装修报价表清单EXCEL模板(完整版).xls VIP
-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笔记.doc VIP
- 《领导和领导力》课件.ppt VIP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二中国近代史.docx VIP
- 【公开课课件】Unit5PoemsReadingandthinking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1套】.doc VIP
- 2024年历史中考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二中国近代史模块整合.pptx VIP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卷(1套).doc VIP
-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