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剖析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剖析   【中图分类号】R57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17-02   【摘要】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153例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所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8周内的强化期。结论 对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关键词】结核;肝损伤;抗结核药      药物性肝病(DILD)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目前已报道有500~1000种药物可引起药肝[1],其中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和抗癌药等较为常见。大约50%的药物性肝病发生在用药两周内。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增长,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本文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34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以便更好地防治该疾病。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4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占治疗者12.3%(34/277)。其中男25例,女9例,60岁10例;酗酒8例;体重50kg 6例;hbsag阳性7例;化疗前肝功能轻微异常2例(2倍正常上限)。化疗开始后2周复查肝功能1次,有肝功能减退症状随时检查。   1.2 化疗方案与药物剂量 34例始治方案均按国家规定的化疗标准用药所制订的方案。   1.3 肝损害程度 具备ALT或AST在3~5倍正常上限,ALP为正常上限1.25倍以上及TB为正常上限1.5倍以上其一者为中度肝损伤;ALT或AST在2倍正常上限以上、ALT或TB大于正常上限而未达到中度肝损伤标准者为轻度肝损伤;ALT或ASP大于5倍正常上限,ALP1.5倍正常上限,TB2倍正常上限者或患者出现黄疸、肝性脑病,或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过程中降低50%为重度肝损伤。   1.4 诊断 ①明确服抗结核药药史;②有肝损害的表现 如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肝大、黄疸等;③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④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⑤影像学检查;⑥除外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肝病诊断标准为:①服药开始后5~90d,出现肝功能障碍;②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皮肤搔痒和黄疸等;③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性细胞上升(达6%以上)或白细胞增加;④药物敏感试验(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皮肤试验)为阳性;⑤偶然再次用药时可再引起肝病。具有①④或①⑤者可以确诊;具①②或①③者可以拟诊[1]。   2结果   接受抗结核治疗的153例明确诊断的肺结核患者中,有34例肝功能损害,占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的22.2%。   临床症状: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17例,黄疸2例,无症状15例。肝功能异常情况:出现轻度肝损害25例,中度肝损害7例,重度肝损害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最短的1例3天,8周4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后治疗:34例中3例被迫停止抗结核进行保肝治疗(其中1例老年男性患者因未及时复诊出现肝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经保肝治疗好转或恢复后更改化疗方案完成抗结核疗程),其余31例病人在加强保肝治疗基础上完成疗程。   3讨论   3.1抗结核药所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有老年、既往肝病史、治疗前血清转氨酶升高、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并用其他药物以及某些遗传因素等[2],用药8周内的强化期多见。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联合使用是目前常用的有效短程化疗方案,其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有肝脏毒副作用,据报道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升高的比例为15%~30%[3]。    3.2 抗结核药导致严重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嗜酒、营养不良、遗传因素、个体差异、免疫状态、HBV携带、既往肝病病史等。所致肝损伤多发生在治疗的第1~8周,发生肝损伤的患者大多无症状,只是在做肝功能检查时发现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肝炎的典型表现,如恶心、厌油、乏力、黄疸、肝脏肿大、肝区痛等。    抗结核药致轻度肝损伤时,可不停抗结核药,加保肝药物治疗,一般肝功能都能恢复正常。抗结核药致中度肝损伤时,中等程度的可逆性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约为15%~30%,停药可能增加分枝杆菌耐药性,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可暂不停药,在保肝治疗下密切观察病情,短期复查肝功能。   抗结核药致重度肝损伤,需及时停用抗结核药物,否则可导致不可逆的肝损伤。轻中度肝损伤复查肝功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