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在宋朝广泛传播之原因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永词在宋朝广泛传播之原因剖析

柳永词在宋朝广泛传播之原因剖析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016-02      摘要:在两宋词坛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词人和词作,但最负盛名的还是柳永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鲁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龙榆生先生说:“在苏轼横放杰出的词风没有取得广大读者拥护之前,整个的北宋词坛几乎全为柳永所笼罩。”,吴曾也在《能改斋满录》卷十六里说柳词传播四方也可以证实柳词普遍流传的情况。柳词传播如此之广并非偶然,而是具备了一定客观条件的。   关键词:柳永词北宋传播浅近俚俗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必能歌柳词“,刘克庄诗:相君未识陈三面,儿女多知柳七名。”,足见柳词在宋朝的传播盛况,这在交通方式及信息传播技术还欠发展的社会时代,不得不说是一个传播的奇迹。从词人柳永创作词到由歌妓传唱再到广大的社会民众都熟知柳卿及柳词,都是柳词成功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创作主体的”才情并茂”   柳永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登上文学舞台,他创制了大量的慢词,开拓了大量的新曲调,并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性的运用铺叙与白描的艺术手法来满足慢词长调的需要和市民审美的需求。在宋代的词坛上,柳永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与他自身的发展和际遇是不可分的。   柳永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家庭,自幼便有“入仕为官”的抱负,从他后来的行历我们知道,即使入仕的他也依然失意不得志,终其一生,都不能像欧阳修、晏殊、范仲淹等人进入政治权利的核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柳永更多的是作为文学创作者出现在当时的时代。首先,相较于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文学大家来说,他呈现出的更是一个“专业词人”的形象。就像林夕、方文山一样,以作词人的身份被大家熟知。任何只要被冠以“专业”二字必是有两把刷子的,书香门第的家族背景,使柳永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他又精通音律,词本皆“里巷歌谣”,乃是一种合乐的文学体裁,柳永的创作往往能因情需要而做出形式上的变化,或裁体而就声,或因声而裁体,这与大部分词人因谱填词的方式截然不同,显示出了极大的调度自由性。词乐浑然一体,传唱必会朗朗上口,这也是词的生命力所在。   其次,柳永以其“都市浪人”的形象刻印于后世。仕途失意,柳永混迹于各大大小小的歌舞伎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市民生活的心态相当了解,其《乐章集》中的大多数题材也是描写歌妓和市民生活的悲惨现状,也深受这一目标群体的喜爱,在这一阶层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此外,柳永的漫游也带动了他词作的传播。他赴科考,奔波于京、杭、淮等地,向北经由长安并南入川蜀,他的慢词长调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沿途景致的美妙、旅途的寂寞、游子的乡思、光阴的虚度。柳永大概没有想到,由于漫游,竟带动了《雨霖铃》(寒蝉凄切)《倾杯乐》(皓月初圆)等词的传播。   二、“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之”   《乐章集》中以爱情题材和城市题材为主的词作占全部词作的一半之多,应特别指出,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情”题材广度与深度的开拓中,柳永功不可没。柳词以“情”为尚,当中不乏有“低俗”、“卑俗”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抑贬,李清照词论所言:“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徐度《却扫篇》云“……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可见,柳永之“俗”确被当时文人士大夫所诟病,以柳词为“浅近卑俗”一类。在这儿,我们不得不先来谈谈柳词的风格。柳词的词作风格兼采众体,受到前代与同代不同文风的影响。柔靡婉丽的花间遗风,“老妪能解”的白体遗风,“浅近鄙俚”的敦煌曲子词风,皆为柳永兼收并蓄,花间白体,一风流缠绵,一平白流畅,为柳词的缠绵悱恻、浅俗易懂的风格立下范本,而曲子词则为柳词的真率、明快奠定了基调。经常行走于市井巷陌,混迹于酒肆茶楼的柳永,他所面对的是文化水平比较低下的普通市民,目不识丁,要使他们能够接受并传唱四方,就必须要以浅易通俗的语言出之,柳词“直说”、“浅率”的语言风格虽使其作品呈现“浅露俚俗”的弊端,然而,从词的普及化而言,却是好处。太“雅”的词文极不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口味,浅露之言易懂,一听即明白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因此,我们看到,为求切切实实的同市民的认知能力相接近,柳词中大量运用俗字俚语,并吸收当时流行的口语、民间白话入词,从《传花枝》中便可见一斑:   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   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着到。   此外,柳永还善于化用前人的诗词或典故而以明白流畅的语言陈出,由雅而“俗”,做到“俗表雅里”。如《曲玉管》“每登山临水,惹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