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VIP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7版鲁人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重点: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 用典的贴切自然 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说明】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它和苏轼著名散文《前赤壁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作者四十七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了。苏轼此次被贬,是“乌台诗案”造成的后果。元丰二年(1079),新党何大正、舒檀等人说苏轼以诗文谤讪朝政,八月苏轼被捕入狱,同时牵连多人,造成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幸得张方平、范稹等人极力营救,才于十二月底出狱,贬往黄州。由于作者在政治上遭受到一次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思想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忘情于政治,有时因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发,他便无法保持内心的暂时平静。他的热情,他的理想,他的牢骚不平,往往要通过文学这一喷火口,火山爆发式地喷薄出来。这首《念奴娇》就是这一思想感情冲击下的产物。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开篇两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反映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入云。次二句以精炼的笔墨点出时代、人物、地点,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好铺垫。“人道是”三字,既烘托出古战场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声名,又暗中交待这个“赤壁”并非当年廛战之地,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乱石穿空”三句,是诗人目击的奇险风光,大有令人魄动魂惊之势。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