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平凉寺洼文化
浅述平凉寺洼文化
[摘要]本文结合考古发掘文化与历史文献资料对平凉境内分布的寺洼文化的主要特征、族属及寺洼文化与周文化的关系,作了梳理论述,以期抛砖引玉,推动学术界对寺洼文化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寺洼文化;甘肃平凉;周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65-02
寺洼文化因在甘肃临洮寺洼山首先发现而得名。据现有资料,寺洼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寺洼类型与安国类型,其遗存主要分布在今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寺洼类型在洮河流域和陇山以西的渭水流域有其遗存。安国类型在甘肃的泾水、渭水、白龙江、西汉水流域多有遗存,主要分布在陇东一带。前者时代较早,后者时代较晚,两种类型是寺洼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
平凉市寺洼文化遗址确定下来的有六处:平凉安国东沟遗址、余家庄遗址、庄浪水洛徐家碾遗址、良邑李家咀(与齐家并存)、水洛川口柳家遗址、水洛壑岘咀遗址(与齐家并存)。由此可以看出,寺洼文化遗址在平凉市是以六盘山为界限的两个地区有遗存分布,与洮河流域、漳河流域到漕河上游的葫芦河流域的整个寺洼文化分布区连为一片。
1962年4月,甘肃省博物馆在庄浪县柳家村遗址发现了两座寺洼墓葬。这两座墓葬位于渭河支流葫芦河一个旁溪的南岸,在庄浪县柳家村以东的第二级台地中部,距柳家村约100米。1号墓所在地,灰层厚0.6~0.8米,多暴露在崖边断崖上。遗址面积为120×100米,墓葬上部0.5米为耕土,下部为黄土夹微量砂土。墓葬方向呈54度,墓底距表土深2.2米,南北宽0.8米,坑圹较大。从墓壁情况观察,墓形为竖穴长方坑。根据墓壁和随葬品的位置推测,该墓葬为一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共6件,其中,马鞍口双耳陶罐5件,陶鬲1件。器壁较厚,均为手制,且都有火烧烟熏的痕迹,陶土均羼入多量的粗砂粒,陶质粗脆,捏之即碎。器形厚笨,外表均为素面,只有少数陶器的两耳间或颈部有稀疏的凸饰和凹饰。2号墓葬位于1号墓南面,两墓相距2.2米,为竖穴长方坑,有一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仅1件陶豆。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庄浪县徐家碾村西北狮子洼的台地上发掘墓葬104座,内有两座是残破的车马坑。墓葬都属竖穴土坑,方向多呈南北向。土坑墓穴构造异常整齐,凡保存完整或大部分完整的墓葬,其穴形往往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长方形土坑竖穴的底部略大于口部,若覆斗状;其二,竖穴都是从坑口至坑底渐向外扩大的,穴四壁纵剖面近似斜直线;其三,竖穴平面的长度尺寸,属于短宽形者仅占少数;其四,竖穴两端的尺寸往往不尽相同,常常是人骨架头向一端略宽于另一端,例外者罕见。此外,还发现若干座墓设有壁龛,壁龛均开在墓穴的南壁,即墓主人脚下二层台上的穴壁里,内有一个殉葬人。葬具使用木棺或木椁,平面呈“Ⅱ”形;这种“Ⅱ”形木棺,以前在西周墓葬中屡有发现。葬式有单人仰身直肢葬和“迁骨葬”(或称二次葬)。徐家碾墓葬中,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各墓出土陶器数量不等,多者70多件,少者只有1件,一般10~20件。陶器多放在人骨架附近,也有放在棺上或二层台上的。装饰品多放在颈部或头骨附近。兽腿多放在二层台上,也有放在棺内墓主人脚下的。还发现少数墓葬有埋牛、羊或马的现象。埋马的墓,马都是分割为数段再埋进墓内的。在104座墓中,殉人墓共7座;每墓只殉1人,多埋在壁龛里,埋在二层台上的仅1例。陶器有马鞍口罐、双耳罐、单耳罐、哆口罐、长颈小口罐、鬲、簋、豆、瓮、盂、双连鬲、单圆座五连杯等,青铜器有?琛⒏辍⒚?、镞、刀、铃、铜泡等。其中,随葬青铜器的墓仅占极少数,而且各墓出土青铜器的数量不多,可见青铜器在当时尚属一种不易多得的贵重物品。墓地中,出现使用人牲和车马坑陪葬等现象,可以说明至少是寺洼文化的晚期阶段,大约已进入奴隶社会。
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平凉安国清理一座残墓,从而提出“安国式陶器”的概念。安国类型主要分布在陇东一带,不见鼎形器,鬲为矮足,还有高圈足的簋,马鞍形口双耳罐除口部呈马鞍形外,双耳的上沿也作马鞍形。
由这几座墓葬的出土情况可以看出,寺洼文化陶器的主要特征是以马鞍口双耳罐为突出代表的另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寺洼文化陶器制作粗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红陶、灰陶含有细砂,其量甚微,绝大部分陶器都是素面的,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绳纹,少量陶器表面上有红色彩绘。随葬品中青铜器出土数量不多,墓葬特点是土坑葬与火葬同时并存,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土坑墓形若覆斗,有棺或棺椁。在一些墓内还发现人殉和陪葬的车马,这说明寺洼文化与少数民族有一定联系。
综合大量古籍记载可知,夏、商、周三代对中原以西非华夏族的各族统称为“西戎”,而析支、渠、搜、氐、羌等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均是西戎各族的一部分。西戎各族发展到商代,氐、羌族多见于文献记载,尤以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臀位剖宫产护理查房.pptx VIP
-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数学试卷2.docx
- 美食推荐微信小程序的设计与实现.docx VIP
- 冬季预防训练伤部队ppt.pptx VIP
- 提高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PDCA.docx VIP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完整.pdf VIP
- TZS 0680—2025《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架构规范》(水印版).pdf VIP
- SANKEN三肯变频器samco-ns TEXC-NS-002(小容量)使用手册调试说明书.pdf
- 标准图集-05R502-燃气工程设计施工.pdf VIP
- 不靠谱梦想该劝阻吗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