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康熙诗文套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康熙诗文套钱

浅述康熙诗文套钱   摘 要:作为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手段,钱币的铸行是历届统治者最重视的环节,钱币的统一也是国家大一统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康熙 政治 经济 文化 钱币铸行 诗文套钱   钱币的铸行与流通情况和其他艺术品一样,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昌盛与否。康熙一朝的钱币铸造虽谈不上精美,但大都规整划一,钱型厚重,是清代制钱中最好的,康熙在位61年,钱币铸量极大,存世非常丰富,为我们研究康熙通宝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一、康熙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一)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   国家安定与政治的统一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亲政之初面临诸多问题与矛盾,面对诸多问题,康熙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皇权问题,任何对皇权的抵触和威胁都是统治者最为忌讳的,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用“布库兵”,趁鳌拜上朝之际,一拥而上将其捆绑起来,诏宣三十条罪状,软禁终身。皇权胜利了,刷新了朝政,康熙才得以放开拳脚解决其他问题。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一,平西王吴三桂起兵谋反,其他二藩相继响应,台湾郑氏沿海配合骚扰,年仅二十岁的康熙沉着冷静,他采取 “保持荆州以固军民之心”的策略,运用招降宽容政策,下诏停撤耿、尚二藩,孤立吴三桂,采用宽大政策,重用汉将,派六路大军进行清剿。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三藩之乱平定,真正实现了内地统一,人民生活日趋安定。放眼海疆,南明的最后领地台湾未归,这又是康熙急待解决的问题。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洞庭湖建立大清水师,在漳州设“修来馆”招纳一切从台湾回来的军民将士,同时进行“迁界禁海”,阻断台湾经济来源,孤立台湾,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漳州设局铸钱,“宝漳局”的设立担负起了收复台湾的军费开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军攻克澎湖,台湾不战而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其后,设立“宝台局”开局铸钱。台湾的统一为满汉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二十五年(1686年)两次出征雅克萨,促成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使中俄两国40余年无战事,有利于国家发展,为中俄两国的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平定西北蒙古,也是康熙急需解决的问题。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丹直抵距京师350公里的乌兰布通,康熙率军亲征,葛尔丹大败西逃。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再次亲征,在昭莫多大捷,斩葛尔丹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亲征,葛尔丹大败自杀,康熙命其侄管理准噶尔部。三征准噶尔同样促进了民族融合,以保证清政权的稳固,对国家发展有积极意义。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权的确立,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局面,经济的发展逐渐重要起来。   (二) 经济发展与强盛:治理黄淮、劝农耕桑、蠲免钱粮是康熙时期重要的经济政策   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黄、淮河决口,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在三藩之乱时,康熙便派出靳辅、陈潢治水,康熙共六次南巡,每次南巡都要亲自视察河运。黄河在治理后几十年未决口,这无疑对生产发展、社会繁荣、政权稳定有积极作用。康熙还曾亲自监督修缮浑河,并更名为“永定河”,希望“永远安定”的意思。康熙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61年间,减免天下钱粮545次之多,普免全国钱粮三次,计银1.5亿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百姓的负担,同样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诏:“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从根本上废除了对人口的限制与负担。对国家发展、经济强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康熙盛世的辉煌,正源于强大的经济作保证。   (三)文化发展与民族交融   定鼎北京以来清政府对汉族文化制度的吸收已日趋加快,早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时就有许多汉人入值于此,与康熙亦师亦友,出谋划策,成为重要的皇权集中武器,也是满汉交融的先例。另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开“博学鸿词科”,此科由皇帝亲试,荐考结合。康熙十八年(1679年)录取博学鸿儒50人,都授予翰林学士,对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起到重要作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共六次南巡,一为治河,二为民族交融,祭孔子,祭明陵,祭岱庙,祭禹陵。“四祭”体现了康熙对汉族儒家文化的景仰,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来做事。除此之外康熙还利用编纂图书机会,缓和矛盾,如山西陈廷敬编修的《康熙字典》成为实际收字最多,每字义项完备,查阅简洁方便的重要典籍。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容贯古今,汇合经史,集古今图书之大成,为《四库全书》奠定基础。《明史》的编修者万斯同等,完全源于“鸿儒”,也都是汉人,康熙还亲自为《明史》作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