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形成契机
摘 要:南宋时期,鉴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诗赋人才的匮乏以及社会右文之风的盛行,南宋政府决然恢复曾在北宋一度停废的诗赋取士制度。然而,在北宋长期实行经义取士的历史实际与儒学中兴的文化背景下,经义取士制度亦得以保留,而南宋政府兼收并蓄的用人政策客观上又强化了这一趋势。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由此而确立,并延续至南宋灭亡。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确立,最终结束了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其形成契机揭示了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衍变规律。
关键词:科举;经义;诗赋;分科考试
中图分类号:D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8)06-0085-07
在一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史上,就进士科考试内容而言,究竟是以经术治国还是以文学造士,即“经义与诗赋之争”,曾是社会精英阶层最为关切、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所谓“经义与诗赋之争”,系“经义取士与诗赋取士之争”的简称。“经义取士”,意在通过考试,将那些曾熟读、研究过儒家经典著作并能得心应手地阐释、运用其要义的学者吸纳到政府官员之中;而“诗赋取士”,则意在通过考试,将熟练运用声韵、辞藻、修辞、典故等知识与技能,通过形象思维而写出优美文章的士人甄别出来,并委以官职。这场争论,肇始于中唐,历经两宋,一直到元代仍余音袅袅,其持续的时间不可谓不长。其参与讨论的人物,唐有狄仁杰、李德裕、张九龄、柳宗元、杜牧等,宋有王安石、司马光、韩维、欧阳修、苏轼等,其政治身份之高与社会影响之大,亦可见时人对此一问题的重视。
唐、宋、元三代,虽皆有“经义与诗赋之争”,然而相较而言,发生于两宋之际的争论最有特点,其影响也最为深远。这是因为,两宋之际的“经义与诗赋之争”时间最为长久,过程最为复杂,争论最为激烈。以时间而言,自北宋神宗熙宁初至南宋高宗末,期间争论或断或续,时间跨度达近百年。以过程而言,在两宋的熙宁、元?v、绍兴三个时间段内,进士科考试内容,或主经术,或主诗赋,或主并行不悖,其过程的复杂性不难想见。以激烈程度而言,以北宋为例,其所谓“经义与诗赋之争”,至少受到了四种因素的干扰与左右,即因党争而引起的政见之争,因籍贯不同而引起的地域集团利益之争,因个人才性不同而导致的学术之争,以及历史惯性与改革的时代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尊重历史与重视现实之争。这种种因素的干扰与左右,无疑加剧了争论双方的对立情绪,而争论的激烈程度亦不言而喻。在争论如此激烈、过程如此复杂、历时又如此之长的历史背景之下,南宋政府决然采取进士分科考试,并成功将这一考试形式确立并固定下来,形成制度,直至南宋灭亡。南宋进行分科考试,最终结束了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意义重大。
那么,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建立?这不仅是一个颇有兴味的话题,而且对理解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史的发展趋势与衍变规律也不无意义。过往的科举史研究者,虽对此一问题也颇为关切,但从研究实际来看,研究者仍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史实的描述上,对双方争论的具体内容与事件的发展过程剖析较细,对引起双方争论的原因及影响与左右事件发展的诸多内在因素却未能揭示,因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最多。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两宋之际为历史断限,着重从政治背景、历史实际、社会需求、时代思潮等诸层面来探讨南宋进士分科考试的形成契机,以期在深入探讨两宋“经义与诗赋之争”的基础上,揭示出宋代科考内容衍变的若干特点,并希望借助此一研究成果,为研究者理解明清科举考试内容(如八股文的偶对原则的形成,试帖诗、律赋再度出现于清代科场)提供参考。
一、政治取向、人才匮乏与右文之风:南宋恢复诗赋取士的三大契机
宋神宗熙宁时期,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双方皆主张锐意改革,以救时弊。因此,自熙宁三年(1069)开始,朝廷颁布一系列涉及政治、军事、财政、农业、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法令,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改革后的进士科考试,其主要内容是:新制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令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之学,试以大义,殿试策一道。这项法令颁布之后,自熙宁六年(1073)至北宋灭亡,诗、赋这两项最主要的科举文体基本上退出了科场舞台(元?v六年是例外),研习诗赋只能成为文人的业余爱好。徽宗后期,当政者视诗赋为元?v学术,为消除苏轼等元?v文人的政治文化影响,“政和中,遂著于令,士庶传习者,杖一百。畏谨者,至不敢作诗。”在这种视诗赋为仇敌的政治环境下,以诗赋取士已没有可能。
但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北宋的灭亡为恢复诗赋取士赢得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北宋灭亡之后,南渡士人在痛定思痛、反思历史之时,多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变法,将蔡京等主张绍述熙宁的新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