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剖析.docVIP

经济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剖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剖析

经济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剖析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对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了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就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经济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作者简介]王向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社科系副教授   温学勤,秦皇岛市委党校副教授   常 旭,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社科系副教授   王 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郑建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系政工师      经济改革伊始,我国就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之中,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随着经济的转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短,市场规则还很不健全,市场秩序还不完善,加上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决策的分散性等缺陷,因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是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      一、经济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从经济转型开始,我国政府就一直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转移道路。但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势依然很严峻,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按照官方统计的劳动年龄人口计算,9亿农村人口中有5.614亿劳动力;并且从农村实际情形看,存在大量18岁以下、60岁以上健康的农民仍从事体力劳动的现象,如果把这部分人按“半劳动力”计算,数目会超过6亿。如果再加上农村上世纪80年代因超生瞒报人口陆续长大成人的因素,农村实际劳动力数目会更多。在这些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从另一角度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9%左右。今后20年,我国至少要推动2亿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而且劳动力过剩的矛盾还在加剧: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受人口惯性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量还将持续增长;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国耕地中坡度大于25度的0.91亿亩耕地将逐步退耕还林还草,以改善生态环境,这将少吸纳600多万劳动力。近些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下岗职工总数不断增加,城市安排重新就业的压力很大,这又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如果这样众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危及社会的稳定,有可能成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严重障碍。      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仍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一整套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环境来讲,还缺乏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第二,政府服务仍较滞后,尚未形成自由、开放、统一的劳动力转移市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府和相关组织服务滞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在近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或单位组织的只占很小的比例,80%以上外出从业的农民都是通过亲威、朋友介绍。二是信息渠道不畅,劳动力流动具有极大的盲目性。三是就业市场秩序不规范。   第三,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较落后。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   第四,二元结构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阻碍。相对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与残缺不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并存是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城以后,将处于无保障的真空状态,一旦遇到波折,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五,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在大中城市就业日趋饱和,已无力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最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区域环境是大中城市密集、城市体系较为完善、交通运输方便、农业水平较高的平原河海地区,而其他区域则很难发展小城镇。这也是“苏南模式”为什么不能在全国大规模推行的道理。   多年来,许多农民养成了安于现状的思想,缺乏开拓精神,存在着小富即安的观念,未能形成驱动他们走出去从业的强烈内在驱动力,使得他们安于厮守故土,比较依恋祖祖辈辈厮守的农村。这些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现实难题。      三、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普遍存在,各级政府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