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仁者安仁儒家仁学源起与道德形上学建构-厦门工学院
PAGE \* MERGEFORMAT 1
儒家仁爱的特点与现代价值
——“仁者安仁”到 “仁者天之心”
曾振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厦门工学院国学院客座教授
一.“仁者安仁”与 “仁义礼智根于心”:爱是利他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2卷19页的第1片卜辞中收录一个很像“仁”的字。
在儒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在哲学性质上,孔子“仁”之核心为“爱人”。正如廖名春教授所论:仁的本义就是“心中有人,也就是爱人。”
在工夫论层面,孔子主张“立爱自亲始。”孔子仁学进而凸显出“爱有差等”的根本特征。孔子仁学是“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的辩证统一。
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将仁“向高度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孔子儒学标帜性命题,是孔子思想所达到的道德形上学最高哲学成就。
孔子把“仁”分为“安仁”与“利仁”两类,《礼记·表记》进而将“仁”细分为三类:“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安仁”也可理解为“乐仁”。
孔子以“仁”为“安”、为“乐”,实质上是说明仁出自人之普遍本性,仁内在于生命本然。牟宗三先生所言:孔子之“仁即是性,即是天道。”
徐复观先生将孔子人性学说高度概括为“人性仁”
“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屦之忘足。利仁者是见仁为一物,就之则利,去之则害。””仁者安仁”富有自由意志特点。
孔子仁学有三大贡献:
其一,仁是“全德”;
其二,仁者“爱人”观念,涵盖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全部范围,为全人类道德生活提供了普适性原则。仁是对他人的关爱,对宇宙间一切生物与存在的关爱。恰如牟宗三先生所言,“仁是可以在我们眼前真实的生命里头具体呈现的。”仁不离人,仁不离日常之“在”。
其三,孔子“仁者安仁”之论,实属空谷足音,发前人之未发,孔子仁学进而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道德形上学高度。因为“仁者安仁”命题已经触及到了一个前人未曾涉及的理论领域:仁者何以“安仁”?换言之,仁存在的正当性何在?
“乃所愿,乃学孔子也”的亚圣孟子
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从心性论高度深入论证人性平等与仁存在正当性,也就是仁者何以“安仁”?
证诸人类普遍情感经验。
韦政通对孟子的论证方式评论说:“孟子的性善论,不是经由知识上曲折的论证的过程,所得到的结果,他是直接就当下流露在具体生活中的恻隐、羞恶的德性的表现,而印证到人性普遍价值的存在。”
“孺子入井”:“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王夫之对此提出疑问:“且如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便有怵惕恻隐之心,及到少间,闻知此孺子之父母却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救之为逆,不救为顺,即此岂不须商量?”
2,从“即心言性”到“即天言性”
唐君毅认为,孟子学的本质是心学,孟子人性论特点是“即心言性。”徐复观也认为,“性善”两字,到孟子才明白清楚地说出,“由人心之善,以言性善。”牟宗三进而认为,中国学术思想可大约称之为“心性之学”,此“心”代表“道德的主体性”。孟子“即心言性”目的之一,在于从道德形上学探寻仁义礼智诸善端的源起与正当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无论是证诸人类普遍情感经验和逻辑,抑或“以心言性”、“即天言性”,皆旨在阐明一个真理:人性有“善端”。君子应当以“善端”作为性,即“君子所性”。
朱熹评论说:“孟子发明四端,乃孔子所未发。人只道孟子有辟杨、墨之功,殊不知他就仁心上发明大功如此。看来此说那时若行,杨、墨亦不攻而自退。辟杨、墨,是捍边境之功;发明四端,是安社稷之功。”[
二.张载:“仁者天之心”
在张载思想体系中,太虚是“至虚之实”,不是“不形以上”纯粹观念性存在。太虚之“实”,本质上是气。“神”是太虚固有之理,太虚本体是气与神的合一。
张载借用《系辞》语录,旨在表达一个核心思想——太虚至善!“至善者,虚也。”太虚之善不是与恶对立的善,而是超越善恶对举的至善
太虚至善,是张载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太虚本体至善,有着深切的现实人文关怀。具体而论,这一人文关怀有两大指向:
1.“天地之性”存在何以可能?
从太虚本体所授而言,称之为“命”;从人受之于天(太虚)而言,称之为“性”。“天授于人则为命,(亦可谓性)。人受于天则为性,(亦可谓命张载:《张子语录中》,《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4页。)。”性与命,在张载思想体系中,经常称之为“性命”或“道德性命”。“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一单元检测卷.doc VIP
- 2025中国农业银行秋招发布时间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三级医院评审医技组药事检查手册.ppt VIP
- 2024年昆仑物流有限公司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4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yc-ii22 路十路口说明书.doc VIP
- 北京恒安卫士协议书.docx VIP
- T_CPSS 1003-2023 直流散热风扇通用性能测试规范 .docx VIP
- 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 课件(共22张PPT)2025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pptx VIP
- 护理查房制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指导图册(2025版).ppt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