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试谈
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试谈
收稿日期:2006-03-23。
[作者]陈诗军,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国际贸易;朱满德,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企业管理;罗敏,女,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国际贸易,曹明华,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研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资源经济。
摘要:贵州的贫困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解决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改变贵州省经济社会现状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的现状和根源,并对症下药,重点从资金的筹集、特色经济战略、市场建设、适合农民的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贵州;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市场建设;合作经营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3-0108-06
长期以来,贵州在世人的眼中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生动地表述了人们对贵州的印象。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即使与西部周边省份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贵州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大省,与省内较发达地区比较,民族地区更为贫困,其贫困面之大、贫困度之深、贫困率之高实属罕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一个区域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严重失调,系统的整体功能只能以其最低水平的因素为基准来决定,从而形成系统总体水平的落后。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使整个贵州掉入了“贫困陷阱”,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是贵州经济摆脱落后面貌的关键所在。本文依据贵州实际,从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依靠自身资源,发展经济的思路。
一、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贵州省民族地区包括3个自治州和11个自治县,共46个县、市。这些地区总体处于人口多、经济总量小、贫困面积大、经济实力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状况,与全省全国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03年末人口15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2%。2003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40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0.05%,人均2628元,仅为全省、全国人均水平的73%和29%;财政总收入40.9亿元,占全省总收入的1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61亿元,占全省18.15%),人均258元,占全省、全国人均水平的42.0%和15.3%;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221元,仅及全省、全国人均水平的51.7%和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374亿元,占全省总额的23.9%,人均714元,仅为全省、全国人均水平的58.1%和19.9%。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看,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城市(兴义市、凯里市、都匀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373元、6552元和6142元,为全国人均水平的75.2%、77.3%和72.5%,分别是贵阳市人均水平的79.8%、81??7%和76.9%;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州分别为1541元、1450元、1499元,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8%上下。在全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民族自治地方就有36个,就是说,全省近3/4的扶贫县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2004年,全省民族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934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9.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64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2.8%,农民人均纯收入160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8元。目前全省还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675元)半数以上分布在民族地区。由上分析看出省内民族地区的发展总体上则处于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
二、贵州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根源
胡鞍钢博士指出贵州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最突出的欠发达现象”。贵州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有其历史的、现实的根源。
首先,贵州民族地区世居艰苦环境,开发晚,底子薄是其重要的历史根源
历史上贵州少数民族由于受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战争之苦不断迁徙,躲进了深山老林,边远寒苦地区。他们大都世居岩石裸露,土层瘦薄,缺肥缺水严重地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差;远离中心城市,远离交通要道,远离培育成熟的交易市场,地理区位差;制度僵化,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文化落后,人的智力发展缓慢,科技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差;地方割据,各民族交往少,商品流通差。
解放前,贵州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直至解放后一段时期,各族人民还在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石、木、铁器并用);劳动缺乏组织、分工与协作;耕作方式简单粗放,浅耕浅耙,施肥很少,品种混杂,因迷信鬼神而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