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浅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浅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浅述   内容摘要:奏鸣曲是贝多芬生命中最重要的创作,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成创作的三个时期,对他的创作风格特征进行了浅析。   关 键 词:贝多芬 奏鸣曲 浪漫主义 结构特征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2―1822年,前后31年,贯穿作曲家的大半生,带有自传色彩。贝多芬一生都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力量与命运搏斗,他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对黑暗的蔑视和斗争,以及他内心的冲突、情感的矛盾都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披露。以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曲成了贝多芬表现矛盾的冲突、对比和统一的最有力的手段。   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创作在体裁、风格、结构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笔者从创作年代上把这32首奏鸣曲划分为三个时期的作品,探讨其风格特征。      一、古典主义风格时期      1794―1800年,贝多芬共创作了13首钢琴奏鸣曲。这13首奏鸣曲代表了贝多芬早期的创作风格: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严谨质朴的古典传统特征,又显露了他朝气蓬勃、勇敢自信的大无畏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贝多芬Op.2的三首奏鸣曲是献给海顿的,这几首曲子已经开始显示贝多芬的个性,他将奏鸣曲常用的三乐章结构扩充为四个乐章,增强奏鸣曲的包容性;把第二首奏鸣曲中具有宫廷风味的小步舞曲改为活泼的谐谑曲,增加第三乐章的表现力。在这三首奏鸣曲中,贝多芬开始大量采用小调和转调,如第二首中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开始是属小调E,随即转入G大调和降B大调,在一个高潮性的减七和弦后,又回到呈示部结尾E大调。   《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重要代表作。这是贝多芬首次遭遇耳聋时的内心独白,充满了对命运不公的痛苦。从这首作品起,主题对比加强,乐章间材料联系突出,充分发挥了新式钢琴在力度、音色和歌唱性方面的潜力,尤其在情感表达上大大超过前人。早期最后一首奏鸣曲Op.22中,贝多芬用尽一切可以运用的钢琴语言表达他的主题,大量回音、震音、分解和弦,充分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创新时期      1801―1814年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包括14首奏鸣曲。这一时期贝多芬摆脱传统写作手法,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突破并努力增强奏鸣曲的表现力,突出个人情感。   1.将进行曲引入奏鸣曲,这种形式是贝多芬的首创。1801年的《A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以《葬礼进行曲》著称,是唯一改编为交响乐形式的乐章,曲调深沉,肃穆,表现了为阵亡英雄送葬的场面,突出了英雄的伟大,极有时代感。   2.幻想曲似的奏鸣曲。贝多芬为《降E大调奏鸣曲》和《升c小调月光奏鸣曲》写上了“幻想曲似的奏鸣曲”的副标题,这表明古典奏鸣曲中出现了浪漫主义因素。《月光》第一乐章中深沉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与简单的单音旋律动听迷人,有着无限魅力,第三乐章与之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如疾风暴雨般,增强了作品的对比性,在动机上却与第一乐章有着无比的相似性,充分表现了作品的统一性和感染性。   3.标题性音乐创作。第一个时期的《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暴风雨》是他为了暗示与莎士比亚的同名作品相关而命名,《田园》《热情》是出版商所加,《告别》三个乐章分别由他本人题为《告别》《留守》《归来》三个标题。在钢琴奏鸣曲前加入标题,使作品更具形象性、人性化,缩短了器乐体裁和听众的距离。   4.打破原有奏鸣曲模式,形成独特的奏鸣曲套式。a.乐章顺序改变,如Op.26和Op.27都是以慢板乐章开始,然后是谐谑曲或小步舞曲的乐章,把速度最快的部分放在乐章末尾,打破了传统奏鸣曲乐章的排列顺序。b.作品尾部被扩大。如Op.27中,由于各乐章联系密切,形成了完整的大型叙事性结构,在末乐章达到高潮。1804年所写的《C大调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连接部和尾声被大大扩展,尾声几乎成了第二展开部。c.乐章数目变化。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有第二乐章、三乐章和四乐章,如作品49、54、78、90都由两个乐章组成。d.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变化。根据作品需要,贝多芬打破了第一乐章运用奏鸣曲式的规律。《月光》中第一乐章用了单三段体结构。   5.突出个人情感的表达,浪漫主义风格的预示。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倾注所有的热情,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语言把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热情》是贝多芬第二时期的代表作,是浪漫主义音乐家顶礼膜拜的典范。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内心挣扎、与命运搏斗的表现。这部作品完成后,贝多芬的创作出现5年的休止,1809―1814年的创作,风格发生明显改变,作品规模变小,情绪变得稳定,戏剧性因素减少,抒情性因素增多,主题不再作动机分裂,尤其在Op.81a《告别》中每个乐章加入的小标题,这些都成为浪漫主义钢琴抒情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