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贝时璋用生命剖析生命
贝时璋用生命剖析生命
他是中国实验生物学的先行者,创建了中国的生物物理学科,开拓了中国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并首创“细胞重建学说”。
如山功勋在前,他却从未停下追求科学真理的脚步,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在与人讨论学术问题。他拥有德国图宾根大学授予的5张博士学位证书,成为该校的“钻石级”博士,太空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贝时璋星”,中国生物物理学界设有“贝时璋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贝时璋班”……
“他是一位战略型科学家”
“贝先生在学科发展上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上他强调先进或深入细致的超前意识,在课题的设计上他强调好的想法。”贝时璋的学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前视觉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郑竺英这样总结贝时璋的学术思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正是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和物理学、化学、工程技术等相互结合,在交叉融合中彼此促进。北大医学部生物物理系教授林克椿表示:“如今,这个观点已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所接受,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国际上一个争论十分激烈的问题。反对者既有物理学家,也有生物学家,只有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才认识到二者不仅能够而且必须结合起来。而贝老,就是这样一位高瞻远瞩的科学家。”
林克椿说,其实他自己原来就是研究物理的。“1956年,我们访问贝老时,他竭力鼓励我们向生物物理方向发展。在他的鼓舞下,我逐渐走入了生物物理学这片新天地。”1981年林克椿发现螺旋状脂质体,并被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登出,引起国际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贝时璋就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断吸收数理化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在其领导下工作。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汪云九回忆说,他在大学时原本是数学专业的,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他坦言,接到通知后如坠五里雾中,完全不知“生物物理学”为何物。“翻遍图书馆资料,查到一个词条:‘研究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性质……用物理学研究生物……’仍不知所云。后来才知道是贝老有意把学习非生命科学的学子调来研究生命科学。”
1958年,在贝时璋的主持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该学科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设立。同年,贝时璋在中国科大创立生物物理系并任系主任。50余年间,贝时璋的学生中,已经有6人当选中科院院士。当年的超前意识,化为今天的硕果累累。用贝时璋的儿子贝德的话来说:“他是一位战略型科学家。”
跨越70年的研究
说起贝时璋,一定不能绕过他创立的“细胞重建”学说。尽管至今学界对这一理论还有争论,但它的研究过程,却折射出一代大师勇于向传统挑战、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
1982年,在《中国科学》杂志的第9-12期,先后登载了关于“细胞重建”研究的5篇论文。论文的作者,竟是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贝时璋。从最开始的发现算起到此时,已悄然过去半个世纪。
时光回溯到1932年,时任浙江大学生物学系主任的贝时璋通过对名叫“南京丰年虫”的甲壳类动物的观察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现象,并由此提出了“细胞重建”的观点:除了细胞分裂,细胞繁殖增生还有另外一条途径――细胞重建;细胞重建是细胞自组织、自装配的过程,是生命世界客观存在的与细胞分裂并存的现象。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说过细胞可以重建而不由分裂产生,因为自1871年以来,“细胞分裂为产生细胞的唯一途径”一直被生物学界奉为金科玉律。当贝时璋把关于这项发现的论文发表后,既没有受到责难,也没有得到响应――传统的观念似已成为不易之论。
贝时璋有心将研究深入下去,但很快抗战爆发,浙江大学内迁,时局动荡,科研工作难以继续,而根据他在一篇文章中的自述,抗战结束后“回到杭州,既要教课,又要安顿家小,依旧忙忙碌碌。解放后更忙……虽然在研究单位工作,但我还暂时抽不出时间来从事课题的研究,也不得不暂时放弃感兴趣、时时牵挂着的细胞重建的研究。后来,又是‘文革’,更不能安定下来从事研究工作”。
“就这样,转眼过去了二十多个年头。但我一直没有忘记想要最终澄清的问题。虽然当时还不能做,可我坚信终有一天我会去做的。”
他终于等来了那一天。1970年,在各种条件的促成下,贝时璋在生物物理所重新拾起了对“细胞重建”的研究。他组织并亲身参与了大量科学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细胞重建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并揭示了细胞重建物质基础之一的暖黄颗粒中存在着染色质、DNA组蛋白等生命物质。
他的这一发现,为细胞起源和生命进化提供了重要阐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1988年和2003年,《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二集相继出版,“细胞重建”学说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贝时璋的学生郁贤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成都市棕北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pdf VIP
- 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试卷及答案汇总.docx
- 徐宁金枪手人物介绍水浒传.pptx VIP
-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提升中的应用.pptx VIP
- DB37T1914—2024 《液氨存储与装卸作业安全技术规范》.pdf
-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投诉处理制度.docx VIP
- 2025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pdf
- 保安服务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docx VIP
- 水草清理装置水下机构的设计.doc VIP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上册第9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精美教案+练习题(含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