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docx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

本文是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大豆根腐病多病原的分子判别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 的部分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 课题主持人:郭庆元 教授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 摘 要 大豆根腐病(Soybean Root Rot)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是新疆大豆生产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 突出的严重病害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多病原复合侵染的病害,因其土传、多病 原复合侵染和初期症状隐蔽等特点而被普遍认为是一类较难防治的病害。为了深入分析该病复合侵 染规律,本研究采用ITS区段基因序列比对方法对该病的七种致病菌进行了分子验证;采用常规生物 学方法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病原交叉接种方法对主要病原菌的致病作用进行了 分析;并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子标记方法建立了该病病原菌的分子标记体系和主要病原菌在植株上的 消长动态的分子检测方法;并将分子动态监测结果与传统分离监测结果相比较,对大豆根腐病复合 侵染规律进行了分析。 回接证病实验结果表明:尖孢镰孢霉( Fusarum oxysporum)、茄腐镰孢霉(Fusarum solani)、禾谷 镰孢霉(Fusarum graminearum.)、茄腐镰孢霉蓝色变种(Fusarum solani var. coeruleum)、燕麦镰孢霉 (Fusarum ave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natum)均为大豆根 腐病致病菌。其中尖孢镰孢霉( Fusar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瓜果腐霉菌 (Pythium aphanidenatum)为致病性较强的主要致病菌。 序列比对结果使七种大豆根腐病致病菌中6种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得到分子验证。 七种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natum)、尖孢镰孢霉(Fusarum oxysporum)适宜生长温度(20~30℃)和最适温度(25℃)基本一 致 ; 立 枯 丝 核 菌 (Rhizoctonia solani) 适 宜 在 中 性 偏 酸 及 黑 暗 条 件 下 生 长 , 瓜 果 腐 霉 菌 (Pythium aphanidenatum)适宜在酸性至中性及光照条件下生长,尖孢镰孢霉(Fusarum oxysporum)适宜在弱酸至 碱性及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 交叉接种研究初步证明了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在复合致病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采用六种针对各病原菌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实验均有特异性条带;经扩增体系优化和灵敏 度检测,初步建立了针对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标记体系。 在大豆根腐病发病盛期对随机采样的30株大豆植株的检测结果显示:镰孢霉(Fusarium spp.)的检 出率为70.0%,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检出率为10.0%,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natum) 的检出率为6.7%。初步证明了镰孢霉(Fusarium spp.)在复合致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采用传统分离鉴定和分子检测方法对大豆植株进行发病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分子检测结果与传 统分离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整个生育期镰孢霉(Fusarium spp.)的分离比率最高,随生育期的推后呈明 显的上升趋势;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在整个生育期分离比率不高,但在苗期的分离比率相 对最高;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natum)的分离比率始终最低,在整个生育期中的变化不大。再 次证明了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在复合致病过程中的先导作用和镰孢霉(Fusarium spp.)在复 合致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复合侵染规律分析:在多病原复合侵染过程中,镰孢霉(Fusarium spp.)是当地大豆根腐病的优势 致病种群,是当地大豆根腐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为苗期优势致病种群, 对根腐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先导作用,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natum)在当地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中 的致病作用比较次要。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分子检测;复合侵染规律 Study on Molecule Detection and Composite Infection Regularity Aim at the Multiple-pathogens of Soybean Root Rot Abstract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