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任达田园情趣与松菊节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率性任达田园情趣与松菊节操

率性任达田园情趣与松菊节操    陶潜(365-427),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自己“少而穷苦”,《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冬陈”,看来他早年的生活是相当穷窘的。青年时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使他有“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壮志。不过,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登峰造极,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很难有进身之阶,“大济苍生”“骞翮远翥”又谈何容易。他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在严酷的黑暗现实里化为泡影。后来,为生活所迫,他才出来做官。29岁做过江州祭酒,以后又断断续续地做了几年参军等掾属佐吏。由于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在为官期间,始终处于“一心处两端”(《杂诗》)的矛盾状态之中。他时仕时隐,做官时间总共不过四五年。公元405年,他在彭泽只当了80多天县令,就毅然辞官回乡隐居躬耕,直至死,过了22年劳动生活,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农村田园生活给陶渊明艺术生命以新鲜血液,给其艺术创作以丰厚回报。   《归去来兮辞》是陶的代表作,具体而细致地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过程和思想活动,是研究陶渊明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资料。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明确文章所阐发的内容、思想,并对语言、结构等特色进行研究,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正文前有段序言,是为说明此赋写作的缘起。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明做官是为了养家糊口:“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耕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来担任了彭泽县令不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为什么呢?陶渊明指出了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陶渊明有自己的操守,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做官既然“深愧平生之志”,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追求,那就齐家养性,独修其身,走与世俗官场彻底决裂的道路。正史本传说他因耻于为五斗米折腰而去官,恐怕不是根本原因。    这段序文流畅洗练,用语或直率,或委婉,似随性而为,却给人以亲切之感。序文明言本文作于“乙巳岁十一月”,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50年)冬。但辞中又说“农人告余以春及”,那么《归去来兮辞》当定稿于归隐后的第二年,即义熙二年。这一年来,恐怕作者对仕场和田园,思想上已经有了选择。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后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宣言书,其中描写了脱离官场的喜悦和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我们把全文分成四段。(第二段中间换韵,可以看做两层。)   第一段(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和过程。首句“归去来兮”,既扣紧题目,又总括全文,引起下文。“归去来”即归去之意。“来”是语气词,没有实义。“兮”是《楚辞》最常用的语气词。这第一句话表达的是陶渊明在经过多年的仕途经历之后的一个庄重的决定:快回到家乡去吧!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表明了弃官归家的原因。“心为形役”,指为衣食而出外谋官是违背本心的。既然如此,那么现在辞官归田也就没有什么应该惆怅和悲伤的了。过去令人痛心的官场生活就让他过去吧,从今以后倒要按照个人的心愿好好生活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对前半生的总结。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本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陶渊明高就高在把过去做官视为误入迷途,而把今天的辞官归隐才看做是正确的归宿。这两句在本文至关重要,显示了陶渊明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和与一般读书人大相径庭的率性而为、任性童真的人生态度。前人曾说本文“通篇以‘觉今是而昨非’为主”。确实如此。这句话充分说明陶渊明的此次归耕田园,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认真回顾了做官的沉痛教训之后对前途的理性抉择。“迷途”“今是”“昨非”,明确地显示了陶渊明对封建官场认识的深刻程度。这和他同时写的《归园田居》一组诗,把做官比做“误落尘网”和“久在樊笼”一样,清楚地表明,陶渊明的弃官归耕是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的。他晚年写的《感士不遇赋》里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及逃禄而归耕。”也可以与之印证。很显然,在他所处的黑暗混乱的时代里,他只能通过这种“觉今是而昨非”的自责的形式表达他对封建官场的厌恶。尽管内心活动极其丰富,形诸文字还是相当谨慎的。下文说明归家的过程。沿途先乘船,后上陆,轻舟摇荡,煦风吹衣,表现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欢快。往日违心地做官,无异于是身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向征夫问路,恨晨光微弱,表现的是童真稚趣。这两句都流露出想立刻到家的急迫心情。    第二段(“乃瞻衡宇”至“抚孤松而盘桓”)写刚刚到家的喜悦。前八句,押一韵,可算一层,写刚入家门时的场面。“乃瞻衡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