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山华新丝厂的兴衰
乐山华新丝厂的兴衰
冯德 良口述
嘉定 (今乐山市)的蚕丝 ,过去远销国内外市场 ,久负盛名。
30年代以后,由于战争影响和外商排挤.便逐渐衰退,以致长期
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当时规模较大 ,有上千工人的是华新丝厂。
旧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要 自
力更生兴家起业并非易事。但若一经官僚资本插手 ,或完全掌握
在官僚资产阶级的手 中,它的前途就更不堪设想了。乐山华新丝
厂很具有代表性 ,可以让我们看到解放前 旧中国的工商业者所走
过的曲折的历史道路。 ’热一
由一棵桑树想起来的
在清光绪年间,有一秀才叫陈开让,号宛溪.四川省三台县
西路人 住(古井坝和万安寺间)。此人学识渊博,望重乡里。弟 兄
5 人,宛溪居长,子女 4个,都在家乡务农。他本人则在万安寺内
教私塾糊 口,生活比较清苦。
当时万安寺 内的和尚,栽有一棵很大的桑树,长得枝叶茂盛。
和尚每年卖桑叶 ,得钱不少。这 引起了陈宛溪的深思:一裸桑树
如此值钱,’’比我教书还强,我家种田,有的是田边地角.如果广
种桑树 ,将来树多叶多.岂不更能赚钱?于是便同弟兄商量 ,照
此办理。果然桑树一年比一年多 ,卖桑叶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
197
增加。
由桑而蚕而丝
陈宛溪是有事业心的人,他不安于当教书先生的现状 ,看到
人家买桑养蚕赚钱不少.买茧取丝更赚钱。就决定 自己既种桑也
喂蚕再取丝 ,联合作业 ,不转手他 人。他便在 自己家中,安上了
木制脚架,请了少数工人,自己开始取丝。
清末时,四川名士张澜先生,在三台办了一所蚕桑学校 .自
任 校长,聘请陈宛溪当教员。陈便把他的大儿子 陈彰玎 · (号元
玉)送到蚕桑学校去学习。毕业后拟在本地办一个丝厂,但是办
厂就需要资金 ,当时陈宛溪在万安寺 教私塾.由他出面向学生家
长借贷,共计借了400吊钱 铜(板),才买了几十部木机车子,就
开始办了个小型丝厂。以后这个厂就逐步扩展起来了。他们在厂
门前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压钱四百 串,为实业起点创业四川;
下联是 :抱病数十年 ,著医药一篇唤醒病众。
嘉祥丝厂的诞生
三台丝厂生产的丝 ,由陈宛溪派他的大儿子陈元玉运到上海
去销售,并在上海坐庄。当时的四川社会很流行讲 “袍哥”(即哥
老会),在上海则兴 “帮会”。陈元玉在上海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认
识了一个四川同乡叫汪金波,是键为县三江镇人。其弟汪曼卿在
成都时又与陈的父亲有同年之好。有一次陈元玉和汪曼卿二人在
上海谈起办丝厂的事,陈说:我有人和技术,但缺少资金。汪说:
我出钱 ,你出人,我们合伙办厂。那时汪曼鲫是 川汉铁路 “会
办”,手上有钱 ,自然可以假公营私。因汪金波也是官方人士 ,不
好亲 自出面,便委托他的哥哥汪尧根出来与陈宛溪二人合办。由
198
于嘉定是有名的蚕丝之乡.双方同意在嘉定设厂,取名 “嘉祥丝
厂”C 于 1913年在乐山正式办起来了,厂址设在城外 现(在的演
武街 乐山五丝厂)‘。
当时丝厂一的资金有 2 万两银子,在上海购买了大部分新机器 .
直接航运 乐山厂内。开始时有铁机 120部,20。多工人。所产生丝
运交上海 由陈元玉出售。丝的产量逐年上升,该厂业务逐渐发展。
两家扯皮不欢而散
乐山嘉祥丝厂.开办不久,适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世界
经济普遍衰退 。这时 .日本生丝乘机侵入,使中国的丝业遭到严
重打击 。嘉祥丝厂 自难例外,不但赚不到钱,连本也难保。加之
汪家本是外行.看到这种情况 ,恐怕越陷越深 ,便提 出退伙不干。
汪家退伙要钱不要厂 ,陈家要厂又赔不起钱 ,扯皮打官司,多次
不能解决 ,最后告到四川劝业道 周孝怀处。当时周在成都开办
“新政”.经他出面调解 ,由陈家 向国库借了一部分钱还给了汪家
(另据其他方面资料,陈家却是侵吞了汪股.此处尚存疑问),这
样才结束了一场 合伙办厂的纠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