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副溶血弧菌与溶藻弧菌毒力基因分布与抗生素耐药性分析-食品科学专业论文.docx

副溶血弧菌与溶藻弧菌毒力基因分布与抗生素耐药性分析-食品科学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副溶血弧菌与溶藻弧菌毒力基因分布与抗生素耐药性分析-食品科学专业论文

摘要 摘要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两种主要食源性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都是海洋生态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正 常菌群,同时也是重要的病原弧菌,不仅能使水产养殖动物患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能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和胃肠道感染,危害人体健康。鉴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具有高 度同源性,而现有研究集中在前者,对于溶藻弧菌的致病机理缺乏了解。本论文在毒力相 关基因和抗生素抗性两方面的特性比较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通过分析与比较两种弧菌 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及多药耐受现象之间的异同,为了解这两种弧菌的致病机制、耐药机制、 流行病学研究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 1. 针对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溶血素基因(trh、tdh、tlh)、毒力调控基因(toxR、toxS) 和毒力贡献基因(Collagenase、UreR、FlaA、ompW、AspA、fur) 构建了两套多重 PCR 体 系并运用于从环境和水产品(青口、白贝、和贵妃蚌等)分离的 248 株副溶血弧菌和 128 株溶藻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调查,发现这 11 种毒力相关基因在两种弧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 分布:tlh、Collagenase、FlaA、ompW 和 fur 基因在两种弧菌中分布较广,toxR 和 toxS 基 因次之;而且两种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都有各自的特点:副溶血弧菌的分离株不携带 tdh 和 trh 基因,AspA、toxR 和 toxS 基因的携带率均超过 90%;溶藻弧菌则相反,tdh 和 trh 基因的携带率高达 38.28%,AspA、toxR 和 toxS 基因的携带率远低于副溶血弧菌。本论文 所构建的多重 PCR 体系以水煮法提取的细菌 DNA 为模板同时检测两种弧菌的多个毒力相 关基因,具有低成本、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特点,可用于基层大规模大范围的毒力相关基 因发布调查。 2. 结合表型分型技术和分子分型技术,通过 PCR 反应筛选与致病性高度相关的 O3、 O4 型副溶血弧菌后辅以血清凝集实验加以验证,从收集到的 248 株副溶血弧菌中筛选出 8 株 O3 型副溶血弧菌和 9 株 O4 型副溶血弧菌,通过限制性内切酶 Sfi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 凝胶电泳(PFGE)分型,为环境副溶血弧菌致病株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 本论文采用 Kirby-Bauer 纸片扩散法研究上述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分离株对水产 养殖业中常用的 18 种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哌酮、 头孢呋新钠、头孢唑啉、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多粘菌素 B、四环素、 复方新诺明、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状况,发现两种弧菌都对多 种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多药耐受情况十分严重,以溶藻弧菌为甚。基于环境中溶 I 藻弧菌的存在比副溶血弧菌更为普遍而且对其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 仅能用于指导水产养殖行业抗生素的合理规范应用,还能促进对病原弧菌尤其是溶藻弧菌 耐药基因定位和耐药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耐药性;分型 II Ab Abstract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Foodborne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nd Vibrio alginolyticus are common aquatic microorganisms in marine environment. They are also pathogens to aquaculture animals and human being by causing food poisoning as well as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in humans and vibriosis in aquaculture that would lead to huge economic loss. Although V. parahaemolyticus is highly homologous to V. alginolyticus, researches were mainly focused on V. parahaemolyticus, the pathogenesis of V. alginolyticus remains mianly unknown.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ion of virulence-related gene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V. parahaemolyticus and alginolyt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