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81278ZB15 BAC克隆子805L15中7个假定分泌蛋白的功能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docx

稻瘟病菌81278ZB15 BAC克隆子805L15中7个假定分泌蛋白的功能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稻瘟病菌81278ZB15 BAC克隆子805L15中7个假定分泌蛋白的功能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PAGE PAGE 10 第一部分 引言 水稻(Oryza sativa L.)原产于亚洲热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世 界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报道,病虫害和 杂草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高达 25%。其中最为严重和普遍的就是由子囊菌门的 稻瘟病菌侵染引起的稻瘟病[1]。水稻稻瘟病菌之有性世代为 Magnaporthe oryzae (Herbert) Barr,属于真菌子囊菌亚门,异宗配合[2] ;无性世代为 Pyricularia grise (Cooke)Sacc. ,称灰梨孢或 Pyricularia oryzae Cav,称稻梨孢,属于真菌半 知菌亚门。 稻瘟病分布遍及世界各产稻区。在中国,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西起 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岛,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该病有易暴发成灾 的特点,年发生面积平均达到 380 万公顷以上。流行年份一般导致水稻减产 10%-20%,严重年份则达到 40-50%,局部地区可致绝产[3]。稻瘟病所引起的危 害,严重影响粮食的质量与产量[4],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粮食安全的问题。 传统的防治手段,多采用化学防治,即以喷施农药为主。但是此种方法成 本高[5],且极易产生抗药性。目前培育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为经济有 效措施,但水稻生产上一个高抗品种往往在种植 3-5 年后便会丧失抗病性[6]。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病原菌致病性复杂多样,无毒基因突变导致其致病性发生 变异从而产生新致病小种,或者是在寄主品种定向选择作用下潜在致病小种迅 速上升为优势致病小种[7],使新高抗水稻品种在推广数年后就丧失抗性,成为 感病品种。迄今对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机制,特别是对致病性变异的分子水 平调控机制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以致于难以预测其变异动态,并且尚无有效 预防措施。各国研究者普遍认为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系统是研究植物与病菌之 间相互作用的最佳模式系统之一,深入研究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子调控机制,包 括对无毒基因的研究,培育持久抗病的水稻品种,制定持久有效控制稻瘟病的 策略,开辟防治稻瘟病的新途径,是一项有理论价值的重大科研命题,并对农 业生产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近一个世纪以来对该病的发生、流 行、综合防治等方面,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研究 者加速对寄主抗病性和病原菌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并从分子水平证明了水稻 与稻瘟病菌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尤其是在水稻和稻瘟病菌基因组 测序完成后,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系统的研究进展突飞猛进。 1.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 稻瘟病菌具有及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作为丝状真菌,易培养、交配及遗传 转化的遗传可操作性,已被做为植物病理学的模式病害生物[8]。稻瘟病菌无毒 基因与寄主水稻抗性基因之间的相互作完全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9-11]。基因对 基因假说认为如果水稻品种中存在一个抗病基因 R,稻瘟病菌中就会存在一个 相对应的无毒基因 Avr,稻瘟病菌入侵水稻后抗病基因与无毒基因之间特异性 互作才能够导致水稻品种表现出抗性[12-13]。学者认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产 生激发子和水稻抗性基因产生的受体相互识别[14],直接或间接地与水稻中相对 应的抗病基因特异性互作,最终导致一个寄主植物品种对一个菌株产生抗病性 [15]。如果寄主植株具有抗病基因 R 能够识别到稻瘟病菌产生的激发子并激活寄 主植株的防御反应,就会表现出系统或局部的抗性。 研究发现,无毒基因控制着稻瘟病菌对水稻品种的专化性。而稻瘟病菌对 水稻品种的无毒性/有毒性的比例为 1:1,1:3,3:1 ,7:9 或是 9:7,完全符合孟德 尔遗传分离定律。而且,稻瘟病菌对不同的水稻品种的无毒性是受不同的无毒 基因调控的,并且无毒基因的数量也不相同。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与水稻抗性基因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 些研究中有毒基因与无毒基因的连锁导致在稻瘟病菌交配的有性后代中无毒性 与有毒性的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此外也会出现两有毒亲本交配 后代中出现无毒个体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两亲本中有一个亲本含有 无毒基因,但该无毒基因的表达收到抑制作用。 迄今为止,已经鉴定的无毒基因有 40 个左右,而克隆到的无毒基因只有 11 个。现在对无毒基因的鉴定与克隆研究进展如表 1.1 所示。 图 1.1 抗病基因与相应无毒基因共价导入的“二元件”策略(Stuiver,Custers.2001) Fig.1.1 The two components strategy controled by resistance gene and avirulence gene. 表 1.1 现已鉴定、克隆的稻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