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端上华夏化.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笔端上华夏化

笔端上华夏化 一   二○一○年以来,国内外学界有关 “中 ”的讨论非常热烈,其中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者,即有许倬云、葛兆光、王赓武、许宏、刘晓原、李零、姚大力等人;而在相关的学术研讨方面,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所召集的“Unpacking China”(解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则是以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名字体现出美国汉学界近年来对 “何为中国 ”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在既有的讨论中,很多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边缘、边疆抑或周边对于解答 “何为中国 ”问题的重要意义。无边则无以立中,以边缘来观照中心,“从周边看中国 ”,以非 “华夏 ”的视点来看待 “华夏 ”,成为王明珂、葛兆光等一批学者近年来共同的研究路径。   最近,一些颇有才具的青年学者也 “预流 ”其间,参与到这场 “何为中国 ”、孰为华夏的大讨论中来。胡鸿二○一七年出版的《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一书,便是其中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成果之一。作者在开篇中自陈:“本书要探讨的正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夏、华夷秩序及非华夏人群的华夏化问题。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核心,即华夏是什么。只有准确认识了华夏的本质,才能定位非华夏,才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华夷秩序,才能讨论华夏化的途径。”(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一七年版,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如果说王明珂(以其《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更多是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切入,从“华夏边缘 ”追索何为华夏之命题的话,胡鸿则是采用中心开花的方式,从华夏的本质和核心出发,揭示其对于边缘和周边建构与重塑的过程。根据他的说法:“无论在政治地理意义上,还是在社会阶层意义上,留下文本的这些人恰恰不在华夏的边缘而在中心。他们的文本中即使涉及对边缘的言说,那也只是站在中心者对边缘的感知、想象或者饱含偏见的选择性转述。”(14页)据此而论,“对于文献有限且类型单一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华夏的边缘几乎不可知,多少可知的,(14页)只是帝国中心及其对边缘的建构 ”。   正如胡书第六章标题中指出的那样,这里的所谓 “华夏化 ”,既有“史相 ”的一面,又有 “史实 ”的一面。胡鸿虽然在开篇导论中便已明确提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华夏边缘 ”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可知性和帝国中心对其边缘的建构性(即所谓 “史相 ”);然就其具体研究而论,该书却并未局限在 “历史书写 ”和后设建构的层面,而是将触角不同程度地深入到对华夏化之实际过程(即“史实 ”)的探索当中。有鉴于此,胡书的整体脉络便基本沿着这一虚一实的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观念层面和历史书写中的华夏化;另一条则是实际层面的华夏化 ―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华夏核心政治体(如秦汉帝国,东晋、南朝政权)的扩张和挫折来体现。当然,这一虚一实的两条脉络并不是平行并进,而是互有交集、相互参差的。这种虚实结合、交错并举的方式,也是胡书的一个重要特点。然据其导论中对王明珂等人研究的反思来看,此书之核心要旨和根本目的仍在于观念和建构的层面,即所谓 “笔端上的华夏化 ”。 二   从《史记》《汉书》到《后汉书》,纪传体史书对于夷狄谱系和分类的建构已臻于完善。对于十六国、北朝之华夏化历史书写的分析和探讨,胡鸿首先提出了所谓 “十六国 ”的铨选标准和合法性问题。根据学界的一般看法,“十六国 ”的概念来自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据崔氏《呈奏〈十六国春秋〉表》所言:“自晋永宁以后,虽所在称兵,竞自尊树,而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十有六家。”(《魏书》卷六七,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版,1503页)而在实际的政治体分布格局中,前仇池国、后仇池国、吐谷浑等政权无论在其存在时间的长度还是其政治体的规模方面,都不落 “十六国 ”中的南凉、西凉之下。因此,崔鸿对于 “十六国 ”的铨选标准和合法性论证,显然另有所本。   从崔氏进呈的表文来看,其界定 “十六国 ”的标准是 “建邦命氏 ”,即建立独立的国家级政治体,他以 “战国 ”来比拟这些政权,又以“家”来称呼各政权的核心统治集团,体现出一种以政治体而非族群划分为标准的叙述策略。“在《呈奏〈十六国春秋〉表》和现存《十六国春秋》佚文中,崔鸿都表现出淡化族群的倾向。他在表文开头言‘臣闻帝王之兴 ……必有驱除,……故战国纷纭,年过十纪,而汉祖夷殄群豪,开四百之业 ’,是为了将西晋灭亡后至北魏道武帝称帝之间的 ‘八十余年 ’定为战国,即看作北魏的 ‘驱除 ’。因此反而需要强化这些 ‘驱除 ’都是建立在 ‘中国 ’的政权,就像战国一样,而淡化其夷狄的色彩。”(205页)   在此,胡鸿特别强调国史书写对于塑造和建构 “十六国 ”政权华夏性的重要意义。某种程度上讲,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