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docVIP

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贵州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旅游发展中的优势资源。文章指出,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有力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 民族文化保护 旅游业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项经济性产业,其目的是通过对活动的促销和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而获取收入。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展区域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之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带动作用相当明显,相关部门如交通、建筑、商业、饮食、通讯、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等产业都可以因之而得到发展,同时对扩大劳动就业,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民族文化在现代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以往单纯的展示性旅游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旅游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少数民族生活情趣,探索古朴文化的风貌,得到新奇的感受;民族文化旅游既丰富了旅游活动,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下文以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为例,探讨民族文化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位于隆起的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属于高原山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是古往今来民族交往、结集的大走廊。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省份,全省总人口3903.7万人,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共9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8%,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仅次于广西和云南,居全国第三位。从历史上看,贵州原来是几个行政区的结合部(明永乐十一年才设行省),是典型的族际区域,几大族系的民族在这里汇合。贵州少数民族大抵渊于古代的百濮、氏羌族系,包括彝族、土家族、羌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且牧且耕、农牧并重;南蛮族系包括苗族、瑶族、畲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赶山吃饭”的狩猎及山地农耕型;百越族系包括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稻作文化型。   大山阻隔,交通不便,造成民间的自然隔离,不仅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往往也因为支系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相当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得到很大的发展。例如,2005年黄果树瀑布节,重点突出少数民族的色彩。后来的“多彩贵州风”吸引了旅游者的目光,得到极高的评价,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然而社会经济相对滞后,导致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观念上、体制上、市场化程度上都显得较为落后。   在西部这个旅游精品高度集中区内,贵州的文化旅游优势很难发挥出来。以贵州周边的省份来说,如云南、湖南、广西的发展速度大幅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旅游业的总收入也大大超过贵州。尽管贵州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但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少,资源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开发,没有充分发掘其底蕴和内涵。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布局广泛,各地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民族文化村,保存原始少数民族建筑和生活习惯,如贵定县盘江镇的音寨已经打造成了布依民族文化村。但在观念上,旅游企业还习惯用传统模式来发展旅游业,只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浅层次的开发,没有积极利用人的主观因素来合理开发资源,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层次来发展旅游业。民族风情旅游产品雷同,缺乏差异性,同时,对民俗文化的保护缺失,致使民居建筑风格遭到破坏。在著名的红枫湖旅游景区中的民族村寨,水泥预制板房、木楼、砖混结构房屋混杂,破坏了原有民居风格。另外在有“民俗博物馆”之称的镇山村,村寨中的建筑已多为水泥砖混结构住房,人们的穿着完全改变,甚至居于其中的许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